• 六十岁创业能成功吗?

    Q:A股现在年龄最高的董事长是谁? A:桃李面包董事长吴志刚,现年83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包做出来的大生意,最近的大牛股桃李面包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其实小伙伴们咨询这个公司比较多,小组一直在想从哪个角度来写。就从 A 股最高龄董事长开始,写写这个典型家族企业的故事。比起老人家的健康状况,市场更关心股权问题——这家人的持股比例实在太高了 2017 年,吴志刚一家作为一致行动人,实际持股比例高达 74%,这还是特意募资后稀释了的,上市之前他们的持股比例更是有 86.51%。家族持股比例如此之高,在 A 股中并不常见,不过这和桃李面包的成长历程关系密切。 桃李面包的前身是成立于 1997 年的沈阳市桃李食品有限公司,发起人就是父亲吴志刚(60%)和次子吴学群(40%),创业时已经 60 岁了。到了 2007 年整改为现在的桃李面包,还是由父亲和次子发起,持股比例分别为 55% 和 45%,就连后续的几次增资也基本都是在家族和公司内部完成的上图只有黄圈不是家族持有的股权,所以桃李面包上市前后,市场一片质疑之声,就是在担心实控人的持股比例过高,可能会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但就是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桃李面包从东北的小面包厂一路走到市值 279 亿的上市公司,20 多年来专注做面包,和涪陵榨菜、海天味业这些低消费的公司一样,去年的股价表现非常显眼 除了家族的持股和任职问题,市场还有一个疑问:桃李面包根本不差钱,为什么要融资? 差不差钱我们来看具体数据: 公司的资产结构非常简单,而且质地非常优秀桃李面包的账上有 13.6 亿的货币资金,没有有息负债,资产负债率只有 10.5%(常年如此)。 公司的现金流也比较优质 如果有朋友忘记了现金流怎么看,欢迎复习: 摸鱼闲谈 | 我挣了钱,可是我拿不到 抛去浓厚的家族色彩,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桃李面包的经营,我们会选朴素这个词。口感朴素、包装朴素、极少宣传,就连毛利率在行业中的表现也非常朴素桃李面包的毛利率在同行里基本处于垫底状态,而且这些年来非常平稳。但当我们把目光放在净利率上,桃李面包一下就突出了净利率水平很稳定,属于行业中上游水平,而且这些年来波动极小。这么朴素的净利率和毛利率,其实取决于公司的经营模式。 国内的面包行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方式:“中央工厂+批发”和“连锁门店”。桃李面包和好利来是这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工厂+批发模式突出的就是一个朴素,附加值低,毛利率低,但是费用控制得好,所以净利率高。桃李面包的目标就是满足大家最基本的饱腹需求,做好基本款。把重心放在各大超市和便利店上,不在门店和销售人员上花钱。所以公司的费用率控制得不错 三项费用里最主要就是销售费用,但这次销售费用里占比最高的不是推广费,而是非常有行业特色的配送费桃李面包 98% 的营收都是靠面包及糕点撑起来的,而且公司的面包大部分又是号称无添加(没有防腐剂),因此保质期很短,只有 3 – 6 天,对存储和配送的要求比较高。 正是因为主营产品的特点,桃李面包的存货周转是同行业里最快的,不过不快也不行 公司的周转虽然要 13 天,但存货的构成大部分都是原材料,所以单看数据问题不大。 尽管公司的周转很快,在配送上也花了不少钱,但每年还是有质量问题曝光 桃李面包的特色就是面包占据了主导地位,产品非常朴素。比起好利来、克里斯汀、面包新语这些种类多样的连锁面包店,桃李面包的产品种类非常单一。 2017 年花在研发上的钱只有 507.9 万。开发出新产品后由市场选择淘汰,哪些产品销量不好就从线上切掉,这也导致桃李面包的主要产品常年未变 总结下:桃李面包是个优质的消费股,这点投资者们已经用脚投票了,高高在上的股价和估值就是明证。 但小组的系统还是发现了部分财务不自然的地方,不过放在行业中横向比较后,异常并不突出。需要关注的会计科目主要是这两年的固定资产购建以及2015年的营业成本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数据,数字的差值范围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对于今天的业务来说并没有大碍。 财务上白璧微瑕,桃李的防腐剂风波也没有影响到公司的快速发展,好的公司特征都是比较相似的,需要注意的就是目前较高的估值,利益不相关,投资需谨慎。

  • 一年豪掷865亿,广告界的30大金主

    最近沸沸扬扬的比亚迪广告门,让小组把目光聚焦到了上市公司的广告投放上,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了统计拉了个单子,发现A股广告投放最高的前 30 家公司在推广上砸了 865 亿元!真是广告商们不折不扣的大金主。统计结果里有不少有意思的发现,给小伙伴们分享一下,也不失为一个选股的思路。 广告投放是各类公司推广产品、加强品牌知名度的最佳手段。从电视广告营销之王的脑白金,到魔音灌耳洗脑千遍的“恒源祥,羊羊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广告记忆。到了互联网时代,大家的主战场则成了电影上映前的贴片广告、朋友圈自发分享的公众号软文、各类综艺节目的赞助商、视频平台上的 60s、APP上的打开广告等等。 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品牌只要有打开知名度的需求,都离不开广告,大A股更是如此。最近话题热点的世界杯,蒙牛的“慌得一比”和华帝的退全款就形成了鲜明对比。每一块钱的广告投入,不同上市公司的表现究竟怎么样,小组做了做研究,按2017年广告宣传推广费的大小拉了个单子,从高到低取了前30名,结果如下 【单位都是亿元,占比指占营收的比】 这些公司的行业分布如下 小组前两天写了不少医药公司,在我们意料之中的是,广告金主里医药行业的数量最高,30家里面占了12家,其次是食品饮料,一共5家。 但出乎我们意料的,广告支出最高的不是食品也不是医药,而是上汽集团,但是想想每次电影院的映前广告几乎都有两三个汽车种类的,制作一般都比较精良,也就不难理解了。汽车大国,也是汽车广告大国。 第二名伊利股份,第三名苏宁易购,大家脑子里估计已经自带音效了。 第四第五名,是预期中的医药公司,恒瑞和复星。这两家是A股的医药公司中最肯砸钱搞研发的,现在看来同时也是最愿意花钱打广告的。不过让人感慨的是,这两家公司的研发支出占比都没有超过广告费用的占比。 如果单看研发费用占比和广告费用占比,我们很意外地在名单里找到了如下几家公司,它们的研发支出占比要高于广告费用的占比这里面有中兴通讯,14亿广告费中的大部分估计是砸给手机的。 这些公司都是A股最愿意花钱打广告的,踏踏实实的真金白银,上汽集团广告费用的支出已经顶上了几家小公司市值的总和。 大家豪掷 865 亿肯定不只是为了听个响,有投入就肯定想看到回报,所以我们用公司去年的广告费和营收做了个比较,看看每一元的广告投入会驱动多少营收和净利润,按驱动的净利润从高到低排了个序,结果如下广告费用的投入产出比的第一梯队是万科、保利、茅台和绿地,非常的中国特色,没有什么事情是北京一个新楼盘解决不了的 从利润角度来分析,万科、保利、绿地三家地产公司的广告产出,只有国酒茅台能与之抗衡,想想炎炎烈日下排队买房的千万富翁,广告的钱真是花的太值了。 股霸茅台,强大的品牌护城河,也与持续不断的广告曝光分不开,预收款项的背后,有谁还记得白酒塑化剂和打击公款消费时行业凄风苦雨的样子。 前 16 位公司实现了一元钱的广告投入,产生超过一元钱的利润,排到一汽轿车的时候,一元钱广告投入就只对应 0.25 元的经营利润了。 这里小组特别引入一个评价指标,就是广告费用利润含量,即每一元广告投入隐含了多少当期经营利润。对于销售驱动型的公司来说,这个指标过去几年的变动,是评价公司经营的指南针。但是在不同公司比较上要谨慎,因为不同的公司广告费用的投入不一样,差别很大。 小组上面的名单是按照广告费用绝对金额排的,仅为示意说明,名单中的跨境通、绿地控股、中国联通、中兴通讯、三六零、丽珠集团、济川制药的财务得分相对一般,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