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小孩看的书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了,小组里该遛娃的遛娃,该装嫩的装嫩,早早就撤了。又赶上周末,一个人码字,想起来小时候爸爸妈妈不让我看的书。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读西游,女不看红楼。”

水浒和红楼真是爸爸妈妈藏着掖着的书。那时候我就想,我这么爱看书的,这一定是不爱看书的人编出来骗我的。后来上高中,最喜欢的数学老师又这么讲了一遍,我还是没理解。后来上班了,也算经历了些事情,这才发现水浒可真深,这就是海洋。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的地方就有恩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央视的《水浒传》热播以及小浣熊干脆面之中水浒卡的流行,让小组初识水浒。但是年少不经事的我看完之后,竟完全不理解《水浒传》能够跻身四大名著的原因。多年之后经历人世浮沉,才逐渐品味出《水浒传》的高明之处。

中国二十四史,皆是帝王将相的家国史,讲述的故事是远在天边的庙堂;然而《水浒传》刻画了一批绿林好汉的形象,讲述的故事是近在咫尺的江湖

中国古代社会是分为三个层次的,最高层次是尊孔尚儒的士大夫层,这个层次的人信奉的是道德,追求的是自我道德约束;最低层次是罪犯,这个层次的人毫无道德可言,统治阶级设立强力机构用于防范此类人,约束这个层次的人的工具是法律;在上述两个层次之间的人,则是最广阔的江

理想主义者如金庸,描述的江湖则是武侠小说中的模样,主人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成名就,携手美人隐退江湖,所谓阅尽世间繁华,因此可以说金庸的作品是成年人的童话;现实主义者如施耐庵,则是把江湖刻画为一个极其凶险之地,认为江湖本质上是动物世界,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个江湖里生存,需要的能力不是行侠仗义,而是见风使舵、趋炎附势。

可以说,论起黑社会的生存法则,跟我大中华的《水浒传》相比,美利坚的《教父》实在是弱爆了。

《水浒传》基本上围绕着两个主线:前半部围绕着梁山泊好汉们陆续上山以及内部斗争、外部拓展的历史;后半部主要讲述梁山好汉被招安之后的历史。其实一直萦绕脑海中的一个问题是: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到底是否分了帮派?如果仔细阅读《水浒传》,会发现在每次权力斗争或军事出战之时,不同人的派系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我用爬虫做了下《水浒传》的文本分析,更确切的发现了《水浒传》的帮派文化

比如,第一大帮派就是梁山头子宋江的派系,比如包括了军师吴用,宋江的亲信李逵、花荣、戴宗,宋江的弟弟宋清,宋江的徒弟孔明、孔亮,宋江的老乡朱仝、雷横,等等。

宋江的亲信为宋江巩固自己在梁山的统治地位立下汗马功劳。比如在晁盖中毒箭身亡之后,宋江已经是梁山的实际控制人,然而晁盖的遗嘱“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却成为宋江取得当老大合法性的最后一道阻碍;而此时梁山泊上武力最强、跟晁盖关系较好、资历很深、并且极力反对招安的林冲就成为潜在竞争对手。

因此宋江决定赚取武力更强的卢俊义上山;而卢俊义是万万不能取代宋江的地位的。因此看到,为了赚取卢俊义上山,宋江几乎把最亲信的弟兄派出去,不仅吴用、李逵、朱仝、雷横等人出马,甚至还动员了鲁智深和武松这样的大佬。最后也确实由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宋江如愿名正言顺当上梁山老大。

还有在征方腊回来之后,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死伤大半,甚至很多小帮派的头目都命丧于斯。最凄惨的莫过于忠于晁盖的老梁山一派,只有阮小七活了下来,独自一人回家打渔不问世事了。可以看到宋江的很多嫡系部队都活了下来,甚至包括实力很弱、宋江的亲弟弟宋清。如果这不是宋江的额外照顾就很难理解了。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当年以为“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不应该学习水浒中的打打杀杀,以免染上浑身戾气;然而现在的我才明白,“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不应该学习水浒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人生短暂,与其醉心于名利,不如洒脱一点,纯真一点,就像每天和大家一起扯扯市场,看看公司:

我为子击筑,子为我高歌,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