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岂是大存大贷那么简单?

小组5月份聊康得新的时候,用了这个题目《康得新 | 薛定谔的货币资金》,意思就是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大伙都不知道,薛定谔的货币资金是真是假大家也不知道。当时和机构私下交流了一些细节,公开场合不便说得太透,包括其他文章和留言里提到的一些公司,展开以后都是一场精彩的宫斗剧,小组也只能点到为止。

这些公司里,有的彻底炸了,比如康得新;有的饱受质疑,股票和债券价格大跌,比如康美、之前小组留言里提到的东旭光电和宜华生活;有的还在苟延残喘,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没来,比如小组写过的其他公司。

自从康得新实锤以来,大家就开始普遍诟病大存大贷这个问题了。上市公司有大笔钱不用,趴在账上吃一点毛毛雨的利息,在外面欠了一屁股的利息更高的负债,每年吭哧吭哧赚的钱抠出一大块给人家贴补利息。怎么看也不像正常人干的事啊!

这的确没错,但财务分析不是那么简单,通过一个现象就能盖章人家是地雷。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很多企业都有大存大贷,以央企、国企为甚。这些公司可能本身不是太追求经营绩效,反而要支持属地所在的金融机构,借钱的同时也给点存款支持一下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有的说年末时点冲存款,这一点又岂止是企业本身做报表的需求,你去问问人家银行,明明是你情我愿双方都有需求。

所以真的要识别地雷,远不止大存大贷这么简单。

小组发现,最近市面上也据此总结了很多特征:

1) 大存大贷  2) 利息收入要相对比较低3) 公司股东质押比率很高

看似都有一定的依据,但根据小组的经验,好的财务分析系统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通过几个比率和简单的规则进行条件筛选是比较局限的,要从细处入手,整体着眼,发现财报当期和历史上的不均衡,才有可能做出精确的预警。

比如从上面的口径来看,大存大贷并不是问题的全部,通常货币资金要大于有息负债,才构成财务异常点。因为正常的情况下,贷款本身就会先以货币资金的形式体现在报表上,而单纯的大存大贷、贷款大于存款,对于很多公司来说都是正常的情况。比如中国建筑,大型央企,持有巨额货币资金的同时也背负巨额的负债,有息负债是大于存款的。

而另外一个规则,利息收入低是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开脱的。因为上市公司披露的合并报表本身就是一堆公司的数据汇总,每个子公司账面都趴着很多活期存款,再加上生产经营的周转占用,利息收入低这个问题也可以被上市公司圆回去。

小组还发现,之前在留言和牛猫那里提到东旭光电和宜华生活和二康相似以后,自己还没来得及和大家扒,市面上就陆陆续续一堆关于这两家公司的稿件出来了。这算是侧面印证了小组的影响力吗?

其实无论是造假也好,相似也罢,这些公司后面都有比较多的线索,千丝万缕相互印证。有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虽然会在报表上留下蛛丝马迹,但已经刻意被隐藏,或者平滑到多期报表的多个科目里,经验丰富的审计师都未必能看出来,哪是市面上总结的那么简单。

我们做小程序,就是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简单易用的工具去更快的理解财务报表,方便锁定一些异常公司。二康的相似公司不止一家,小程序里有披露,套路有相似之处但未必每个都是雷。为什么我们留言提到其中的东旭光电和宜华生活,很简单,因为它们得分也很低啊!小程序多个地方都提示有问题,这样的公司就真正要警惕了。

虽然这些公司的财务细节需要更进一步的观察和剖析,但这是机构买单的事了。普通投资者有这些信息交叉比对以后,回避相关标的,大概率是能保护自己的。

而对小组而言,算法是客观的,我们从来不带着有色眼镜去针对哪家公司。我们只是用工具和数据挖掘系统,在做批量的处理,高效地产出深度而有差异化的内容。

用市面上流行的话说,我们不是针对谁,我们只是系统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