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隐形的龙头和他的穷爸爸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一直是市场很关注的一条投资主线,去年产业链中游表现还可以,上游却跌跌不休,直到现在还不见起色。小组结合和机构交流的结果,觉得这个产业链本身是有一些研究错位和投资偏差的。我们下次再找机会讨论这个产业链本身的投资机会,先就上游一些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做一下梳理。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就是原材料了,我们先说。锂是一种金属,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锂矿石、盐湖锂和锂云母中。我们国家的锂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仅排在智利后面,占到了全球18%的储量,但产量上看却少的可怜,只有区区的7%,有70%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们明明坐拥这么多锂资源,但还要从外国人手里买,看起来很不合理,为什么?

因为我国大部分的锂都是在盐湖中,占到了80%左右,而这些盐湖又绝大部分分布在青海、西藏这些生态非常脆弱的地方,所以开采起来难度非常大。而且青海和西藏两地的实际情况还有所不同。

先看看这两个地方主要盐湖的情况:

可以看到,在西藏的盐湖储量很丰富,锂离子的浓度也很高,而且镁锂比低,这种先天的优势使得那边的卤水只要通过蒸发就可以得到碳酸锂,非常方便。

但同时也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建设施。像扎布耶盐湖,海拔超过4600米,会让人产生强烈的高原反应,而且去那的交通又极其不便,需要坐飞机到日喀则或者阿里,然后再驾车10小时以上才能到达。

这也是为什么在西藏盐湖提锂虽然技术已经很成熟,但生产效率却一直低下,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原因。

从自然条件来看,青海却比西藏好多了,海拔只有2000多米,交通也方便多了。但青海的盐湖锂离子浓度低,镁锂比又很高,这在技术上一直是个难题。因为锂和镁的化学性质很相近,难以分离,而且镁锂比越高难度越大。

所以自然条件再好,要是技术上无法实现那也是白搭。主要开发青海察尔汗盐湖的蓝科锂业通过引进俄罗斯离子吸附技术,终于在2014年实现了量产。中信国安在2006年采用煅烧法提锂,但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被叫停,后来恒信融成立,通过购买中信国安的卤水使用纳滤膜法提锂。这是目前青海湖提锂可行的两种方法。

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成本自然也会不同。西藏矿业通过卤水蒸发的沉淀法已经成熟,且成本最低,大概是2万/吨,国外盐湖提锂的标杆企业智利矿业化工(SQM)也用的这一方法,成本是1.5-2万/吨;青海湖的蓝科锂业的成本大概在3.5万/吨,恒信融的膜法也要6万/吨。和盐湖提锂相比,锂辉石提锂的成本很高,一般都在5-6万/吨,锂云母提锂就更贵了,估计在6万/吨以上。

成本优势再加上资源优势,使得未来盐湖提锂产量的提升空间是非常大的

由于西藏盐湖先天条件有限,暂时无法规模化生产,所以小组只讲讲几家开采青海盐湖的公司。 

首先是盐湖股份。这家公司名字很不错,上一次炒盐湖提锂概念的时候,它亮出名字就是龙头了。

盐湖股份不直接开采锂矿,但掌握了蓝科锂业的控制权(持有51.42%股权)。蓝科锂业拥有察尔汗盐湖的开采权,覆盖面积达3700平方公里。这个察尔汗盐湖之前也说了,有800多万吨的锂资源储量,位于全国第一,整个盐湖的开采价值超过12万亿。

从产能来看,蓝科锂业在18年的时候已经实现了一万吨碳酸锂的生产任务,随着规模的扩大,未来成本也会继续下降,有可能达到2万元/吨。蓝科锂业这几年净利润也逐渐从亏损到盈利,增长幅度惊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盐湖提锂龙头。

虽然子公司很厉害,但对盐湖股份产生的积极影响很有限,17年盐湖股份的碳酸锂产品只贡献了6.36%的营业收入,炒炒概念还可以,业绩爆发暂时还指望不上。盐湖股份主营业务是钾肥,听着就知道这几年很不好过了。

蓝科锂业另一个股东是科达洁能,持有43.58%的股权。科达自己挣钱能力也比较一般,2017年蓝科为科达贡献了1.47亿的投资收益,就占了它全年净利润的30%。

同样具有察尔汗盐湖开采权的是藏格控股,但它只是个民企啊,和盐湖股份这个青海国资委的亲儿子没法比。采矿权只覆盖了724平方公里,规模比蓝科锂业小了好几倍。1月15日,藏格控股发布公告说子公司的碳酸锂项目近日实现投产,真正量产还需要时间至于中信国安,本来子公司有青海西台吉乃尔盐湖的开发权,但在15年的时候上市公司把这个子公司转到体外去了,所以现在上市公司体内已经没有盐湖提锂业务了。

所以总结起来,提锂最便宜的还要靠盐湖,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锂矿,我们国家盐湖锂资源丰富是丰富,但是提起来有点困难。比较靠谱的就是蓝科锂业,大股东盐湖股份,小股东科达洁能,占上市公司体量不大。

盐湖提锂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的。饼是巨大的,只是现在还在画,充不了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