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危机重现,这次不一样?
昨天的夜非常漫长,尤其对于大洋彼岸的交易者而言。而我们,一觉起来,才发现平安夜变成了恐慌夜:美股全线大跌近3%,原油跌6%,日经跌5%,全球各类风险资产开始疯狂抛售,美股和日股进入熊市。
华尔街有句名言:道琼斯有多高,道琼斯的坟头草就有多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股走了近10年的牛市,在此期间做空美股的资金大都折戟沙场,坟头草一堆接着一堆。
这一次,美股下跌还是狼来了的故事吗?这一次,恐慌和危机好像真的来了,和10年前相比,是不是真的不一样了?
这次美股崩盘的导火索可能是大家都了解的事件,也可能是特朗普和美联储的相互推诿。但是实际上这次和10年前相比,出问题的地方不一样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居民过度使用杠杆后无力偿还贷款,同时金融衍生品的大规模运用使得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传染,最终引爆了危机。
而10年后的今天,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朱格拉周期后的美国,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这一次,出问题的不是居民,是企业。
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后,美国大彻大悟,居民部门开始大力去杠杆,10年来效果显著,居民债务/GDP从2008年的100%下降到了2018年的75%:
为了重建经济,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一直维持着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多垃圾企业趁着低利率的环境,大量发行企业债,用于发放股息和回购股票,通过加杠杆来做大蛋糕,改善业绩。
美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规模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考虑到企业资产的膨胀,债务杠杆也已经超过2008年的水平:从经济整体来衡量,截至2018年Q3,美国非金融企业债务/GDP占比高达72.6%,基本接近2009年Q1的历史高点,并且还在趋势性上行: 美国企业债务已经成为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像吹气球一样不断膨胀,在加息和缩表的压力中,可能砰的一声,成为了最先爆炸的那个气球。
这一次,和2008年一样,金融衍生品还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金融机构素来最会甩锅,为了转移风险,他们将大量企业债打包在一起证券化,做成了CLO(抵押贷款凭证),然后卖给投资人。CLO今年发行量已经创新高了,而这CLO,正是2008年造成美国金融危机重要推手CDO的其中一类。
不少银行由于在长期低利率的环境里不知道买什么好,只能选择大量投资CLO。所以,如果企业由于流动性和业绩问题造成大规模违约,美国企业债大跌,CLO会迅速把风险传染到金融机构。
而这一次,与2008年不一样的是,美国企业债务问题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传染到全球。在过去10年来,全球的低利率环境让不少国家的央行和金融机构缺乏投资标的,只能大量购买美国企业债和CLO一类的衍生品。
日本和欧洲的投资者说的好,我们都已经负利率了。啥也不买就是在每天亏钱啊,美国企业债和CLO已经是很好的资产了,你不让我买这个,还能买什么呢?
根据德银的报告,海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企业债份额从2008年来已经超过了美国共同基金是美国企业债市场最大的投资人,占市场投资份额超过1/3。
甚至有人说,美国70%以上的AAA级CLO都握在日本的一些金融机构手上。
这些都是定时炸弹啊!
可以想象,如果美国企业不行了,美股不行了,美国企业债市场不行了,美国金融机构也不行了,日本、欧洲的金融机构也会面临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风险会迅速传染到全球。
但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这一次可能真的不一样。
10年前,中国的出口依存度远比现在高得多,全球经济的波动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对外贸易,从而影响我国经济。
10年过去了,虽然我国仍然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但是庞大的内需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我们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加上国内相对独立的金融市场,这次洪流的冲击下,我们国家可能反而会变成一个避风港。
小组曾经笑称,过去十年,你在A股英勇搏杀,不如躺在美股睡大觉。
在睡觉的人突然被扔下楼,在A股搏杀的勇士们却可能有了不一样的待遇。
固然我们现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经济下行几乎不可避免,一些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资源错配还普遍存在。但是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新问题,都是过去一年里跌得稀里哗啦的A股市场每天在担忧的问题。
政策的牌还没出完呢,A股已经杀了好几波估值了。权益资产现在的估值,显然已经对未来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小组和美国市场的投资者聊,和欧日的投资者聊,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天盯着自己看,这也是问题那也是问题,看哪哪不顺眼;但是再看看你们,觉得其他市场也好不到哪儿去。
要知道,这是一个跨国比烂的时代。这一次,我们不一样。
金融危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家预见不到,最后出人意料,就像天降灾祸一样;另一种是大家预见到了,也知道问题所在,就是没法避免,如同宿命一般。
有人怪罪给衍生品,说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是割韭菜的镰刀。工具没有错,错的永远在人。工具,只是用来放大人性,背后不变的,还是人性。
经济之所以有周期,市场之所以有轮回,都是人性使然。是勤劳和勇敢成就了增长和繁荣,也是贪婪和恐惧铸造了泡沫和危机,这一次,和10年前相比,没有什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