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闲谈 | 跌跌不休的哀愁

今天是银行系列专题的最后一篇,主要讲银行股价。

基础知识请翻阅前三篇内容:

摸鱼闲谈 | 银行报表怎么看——资产负债篇

摸鱼闲谈 | 银行为我们打工

摸鱼闲谈 | 我们只是输给了时间

以古鉴今。要想明白现在的银行股走势,我们就先要了解 2010 年发生了什么。

2009 年四万亿后,大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产生质疑,2010 年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更是在离任前抛出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银行可能帮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坏账;再加上从 2010 年后,经济增速下台阶,银行本身的资产质量就在恶化的周期当中。

更雪上加霜的是,2010 年之后,利率市场化开始提上日程。利率保护一旦消失,银行利润(净息差)到底会收缩到什么程度,市场心里根本没底。一时间银行股成了个黑洞,市场对于利润衰退和坏账爆发的担忧根本无法证伪。

基金经理的此时标准措辞是:“超过 20% 的增速又如何?将来你的利润会大幅收窄,放的很多贷款也都要出风险,回头盈利搞不好负增长,给你5倍市盈率(总市值/总盈利)算合理的!”

“超过 20% 的净资产收益率又如何?将来你的不良贷款暴露出来,不仅吃掉你的当期盈利,回头搞不好净资产都要被减记,给你1倍市净率(总市值/净资产)都算高估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以2010年为分水岭,银行股经历了一波剧烈的情绪下调,这个过程中,经营盈利年年涨,股票却熬死了多少英雄好汉!

那 2014 年又发生了什么,股价忽然就上了一个台阶?实际上我们应该从 2016 年开始往后看,因为 2014 年底降息带来金融股大牛市、2015 年则是全市场大牛市,对我们的结论都有干扰。

但是 2016 年开始,国家推行供给侧改革,解决了很多产能过剩行业的问题,比如钢铁煤炭等,这些行业的公司一下从资不抵债变成了现金大牛,而这些恰恰是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高发区,相当于帮助银行甩掉了大包袱;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又有所复苏,市场对经济形势的展望开始变得乐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一下子减轻不少。

至于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推行了几年之后,大家发现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银行该赚的也没少赚。而且这个时候不管是资产质量,还是利润水平,银行最坏的时候都过去了。

现在情绪稳定了,大家又开始反思银行过去几年的经营,发现潮水退去之后,好银行还是穿着泳裤的那个,尽管2016年开始,盈利增速放缓了,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但情绪却更高了

基金经理此时的标准措辞是:“这样的增长才更持久!”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8年,再来看看银行今年跌跌不休的走势。

之前为什么涨,因为供给侧改革,因为经济复苏。这对银行的利润和资产质量都是好消息。

后来为什么一路下跌。因为去杠杆,因为资管新规,因为川普

地方政府去杠杆,地方债务的的风险可能会暴露;民营企业去杠杆,大量民企可能会炸;宏观经济去杠杆,诸如M2等金融数据增速下降。再加上贸易战的叠加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改善可能先告一段落了。

而且在银行的朋友应该清楚,今年银行抢存款特别厉害,大家的存款成本都在增加,这也多少增加了对银行利润的担忧。

不过看好银行的朋友也不少,核心理由就是,供给侧改革之后,我国经济的韧性更强了,即便朝下走也会有底的,不会再出现单边持续下行的情况。相应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也比较稳定,持续下杀的空间比较有限。

这种积极的看法对不对呢?作为只能做多的投资者,需要天生乐观,对“经济的韧性”充满期待。但在去杠杆政策发生改变、以及经济真正出现下滑之前,对银行的担忧是无法彻底证伪了。

所以这些判断的门槛确实不低,上至宏观走向,下至微观业务操作,真替研究银行的小伙伴头疼。

一般这种时候就看我们愿意站在多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待银行股了。如果用 6 个月或者 1 年的眼光,对银行股的担忧难以证伪,杀估值和随之而来的股价阴跌就不可避免。

但站在 3 年的长度上,如果经济的韧性最终被证明,那么净资产收益的年复一年的累积,将成为坚守者最大的奖赏,股价最终走出山谷,度过这跌跌不休的哀愁。换句话说,做时间的朋友,走出情绪的迷雾,拥抱真正的价值。

【特别鸣谢低调的深圳公募基金经理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