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而浦:“联姻”格兰仕怎么看?
公司在《要约收购进展公告》中提到:格兰仕是惠而浦集团的重要供应商,双方合作超过15年(见下图)。“惠而浦”,作为1911年成立的老牌美国洗衣机品牌,其强项在于白色家电(例如洗衣机);而格兰仕更擅长微波炉之类的厨电产品。
5月11日,中国惠而浦再次公告:格兰仕计划12个月内增持1-5%,似乎强烈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小组决定好好分析一下中国惠而浦的财务基本面,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打开财报助手,红档评级的打分有点刺眼,再看标签提示的风险,“盈利能力不佳”、“现金流状况不佳”、“债务压力较大”、存在短期偿债压力(“短期造血难抵短债”)——真是要啥没啥,让人窒息~
所以“微波炉隐形小龙头”格兰仕,怎么就看上了这家公司呢?格兰仕说自己收购之后,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业务经验,帮助上市公司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见下图),又是几个意思?
我们从大家最敏感的“盈利能力不佳”说起。点击“关键图表”中的“收益率”,可以发现:尽管惠而浦属于家用电器这一“长坡厚雪”的行业,其毛利率却显著低于同行,且差距还越来越大,到20年底已经低到逼近15%。
要知道,Whirlpool Corporation的产品在天猫旗舰店上的售价从2k至6k不等;如果在这个价位,还说自己“毛利率仅有15-20%”,那其他厂商还要不要活了?
所以中国上市的这个惠而浦,生产的产品都卖给谁、卖哪儿去了呢?尽管没有披露前五大客户的具体名字,但我们在年报中看到了“关联销售”:
1、16年至今,公司营业收入(下图红色虚线)一路下滑,近5年累计下降30%;但关联方销售(下图橘线)规模是不断上升的,占整体销售的比例也从16年20%上升到20年49%。
2、关联销售绝大部分与“微波炉”相关(见上图黄色柱子代表的关联微波炉销售),而蓝色柱子是单一大客户销售,这个单一大客户是隶属于美国惠而浦的微波炉制品公司,也就算是中国惠而浦的兄弟公司,其对应销售额稳定在13-16亿元,占整体微波炉销售额比例从16年80%上升到20年90%,所以可以发现黄蓝两个柱子几乎是等高的。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美国惠而浦这种全球性企业来说,中国国内的这个主体,尽管已经上市,在美国惠而浦的版图布局内依然是个低端的生产工厂,其销售价格受限于内部定价,相当于是说,美国佬把利润转移到海外销售公司去实现了!把亏损全部留在了中国实体里,这简直是明晃晃的在巧取豪夺啊!
美国佬不仅转移利润,甚至连这区区的价款支付意愿都在下降——就是能拖就拖、不想给:如下图,中国惠而浦对关联公司销售的微波炉,应收周转天数从18年的80天上升到20年将近150天(橘线)。
这么看起来,中国惠而浦好像只是美国公司的一个加工厂啊,凭什么上市的?这个问题要从公司的股权结构和业务变迁说起:
600983这家主体最初名为“合肥荣事达三洋”,早在04年就已经上市。14年美国惠而浦通过一个中国子公司,收购日本三洋电机所持股份等一系列操作后,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此外,美国惠而浦本身在顺德还有一个工厂“广东惠而浦家电制品有限公司”,在控股600983之后,将这个工厂也装到了上市公司里。自此,600983这家主体包含两部分业务:最初的合肥荣事达、以及美国惠而浦在国内的产线,相当于间接地实现了“分拆上市”。
但美国惠而浦没有好好珍惜这个“分拆上市”的主体,始终将中国公司定位为跨国企业(MNC)的加工厂,导致中国惠而浦的盈利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账面财务数据“惨不忍睹”;但其实中国惠而浦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很强,缺的只是话语权和定价权。
现在,格兰仕来了。从品牌定位上来说,“惠而浦”的微波炉销量在天猫上远不及格兰仕,销售单价却遥遥领先。显然在品牌定位上,“惠而浦”要比格兰仕高出不少。对于格兰仕来说,格兰仕的产能+惠而浦的牌子,哪怕是贴牌、让利给海外销售渠道,在规模上可能比现在赚得多。
其次,从产品组合上看,格兰仕主打“微波炉”产品。如果要靠自建产能扩充家电品类,太慢太花时间。收购长期合作、知根知底的中国惠而浦,直取工厂和品牌,是又快又靠谱的方式,确实可以利用格兰仕现有的销售渠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最后,从比较软性的“学习生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角度看,中国惠而浦本身产品定位欧美客户,对产品质量、人身安全保护等细节方面要求较高,顺德工厂的相关生产流程、质量管理体系都是比较领先的。国内市场在经历快速增长阶段后、增速会不断放缓,企业也面临提升精益管理的压力。格兰仕通过收购常年合作的下游客户、补齐管理知识,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和超越的路径。
格兰仕与中国惠而浦的“联姻”后续会如何发展,格兰仕能否借此实现品牌档次提升、产品组合扩张、生产效率/质量管理能力提升?都是值得持续跟踪观察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