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的家电龙头

格力MBO的事情最近炒得沸沸扬扬。关于格力混改的事情,小组在昨天的文章两百个格力在路上里仔细说过。这两天家电板块逆势上扬,但是有一家老家电公司却颇为落寞。

在小组之前做的“利润含金量”榜单里,家电行业排第一的不是大伙想象中风头最盛的格力美的,也不是老板海尔,而是一个快被埋到尘土堆里的公司。这个公司能排上第一,小组仔细看了看,是因为15年巨亏17亿的异常值干扰,现金流并不好

但这家公司还是勾起了小组的一些回忆——它叫四川长虹

01

长虹的故事很长。1958年,长虹集团的前身动工破土,是国内独一份负责军用火控雷达生产的。但长虹真正的高光时刻,在1996年硝烟弥漫的中国彩电市场

对于80、90年代的中国家庭来说,一台彩电的地位不言而喻。当时正值搞活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殊时期,在新任厂长倪润峰的带领下,长虹成功完成了从军工生产到军民结合的跨越。“敢为天下先”的长虹迅速站稳了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TCL、康佳、创维等一众国产厂商紧随其后。

但在当时,由于技术和品牌方面的劣势,老百姓最认可的彩电品牌还是以日本家电为主的洋牌子觉得它们是高端货的代表。

洋品牌统治市场的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1995年底,央视播出了《生死攸关话名牌》的专题节目,探讨了WTO环境下国际品牌大举进入给中国品牌带来的威胁,民族工业成为一个时代的焦点。

到了1996年初,进口彩电关税下调的消息传来。从35%到23%,12%的进口彩电关税下调让进口彩电厂商们蠢蠢欲动,也让中国彩电市场充满了躁动的气息。

3月26日,当时利润率在20%左右的长虹率先拿出了自己的拿手武器——价格战,宣布旗下彩电降价8%到18%。两个月后康佳等一众厂商纷纷跟进,高举民族品牌的大旗,打响了这场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

一战之后,国产电视厂商最终拿下了国内超过70%的市场份额,而领头的长虹市场以35%的市场份额冠绝群雄。全国每卖出3台彩电,就有一台彩电来自长虹,奠定了国内彩电市场的霸主地位。

02

从1990年开始到2009年,长虹在国内彩电市场销量冠军的宝座上坐了近20年。据说长虹最辉煌的时候,四川省财政每8块钱,就有一块钱来自长虹;绵阳财政每4块钱,就有一块来自长虹。

但辉煌过去之后的长虹,只剩下一个偌大的名头和一地的琐碎。自1998年之后,四川长虹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只有两次超过了十位数——都是负的十位数。

进入2000年以来,长虹在连续在联合美国APEX公司进军美国市场和押注等离子电视上摔了两跤,输掉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筹码。巨额亏损之下,长虹进行了管理层的大换血,并试图进行多元化的战略转型

在公告里,长虹这样描述自己,“四川长虹是一家集综合家电、IT 数码、核心部件、精益制造、军工业务为一体的全球化科技企业”。这些年来,长虹做了手机和IT,做了房地产,还在做老本行军工,最近又想着做智能家居供应商,但最后版图越大,赚的钱却越来越少。

1997年巅峰时期,四川长虹的市值接近700亿,现在总市值跌到区区160多亿,控股的长虹华意和长虹美菱的市值都不到50亿。主营业务方面主要是家电和冰箱压缩机,家电方面已经全面掉出了国内第一线队列,而冰箱压缩机业务虽然全球第一,但毛利率只有7%。

2017年,长虹当期实现了总营收776个亿,但归母净利润只有3.56亿,而当期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高达2.25亿。当前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58,和销售净利率一样,连格力和美的这些同行们的零头都不到。

03

穷则思变。去年10月,在长虹集团60周年庆典上,长虹集团兼四川长虹的董事长赵勇表示,要加快推进落实集团层面混改,控股集团整体上市,并依据已有的多个上市公司平台进行重组。长虹集团是四川长虹的控股母公司,由绵阳市国资委100%控股。

根据公开的数据,2017年长虹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79个亿,旗下产业涉及地产、军工、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等等,旗下共有控股企业279家,但上市公司只有四家,分别为四川长虹、长虹美菱、长虹华意和港股上市的长虹佳华,其中四川长虹控股长虹美菱和长虹华意。

和格力一样,长虹集团的背后同样有国资站岗,也有着混改的想法。格力的背后是珠海国资委,而长虹的背后是绵阳国资委。

这种想法其实不是现任领导人才有的。早在很久之前,这种想法就在生根发芽。1997年,TCL的李东生和惠州市政府签订了放权经营的协议,成功实现MBO,身价瞬间达到12个亿,给长虹做了很好的示范。

但长虹是具有军工背景的国企并不是像格力一样,处于非战略性领域,政府不会轻易放弃国有股份。它的国企改革既不能像TCL那样国退民进,实现个人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也不能像海信那样通过成立集团下的子公司实现管理层的MBO。

难啊!

关于长虹集团混改的消息,市场其实已经传了好几年。前几年有记者问上市公司四川长虹对大股东混改的态度,相关人士说,“这是涉及集团层面的改革,要以公告为准。从上市公司层面,无法对国企改革做解读和诠释。”

这样盘根错节的老国企,牵一发而动全身。到底怎么改,各方利益怎么平衡,太考验集团智慧了。

这两天格力混改的事情炒得热闹,有小伙伴说,这也许会开一个不错的头,虽然长虹混改的道路肯定要难得多。

长虹背后的长虹集团产业纵横交错,真要混改搞重组,把上市公司做起来的底子是有的,市场的风向也是有的,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在混改里翻身,就看它的命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