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上交所您好!
我们上次说到静安证券营业部成立:1984,第一只股票 。这周是上交所28岁生日,正好顺着上次文章的时间线来顺势回顾上交所的初创岁月。
交易股票只有营业部可不够,那时候想接触股票,除了去静安营业部排队,就只能自己私下倒卖,不论听上去还是看上去都像投机倒把,赚资本主义的黑心钱,就连银行都担心股票是变相吸储。
所以出于实际交易和完善制度的需求,沪市有了万国、申银、海通三家券商。证券市场出现晚于上海的深圳,则在 1987 年 9 月成立了新中国的第一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
特区证券正式成立后没多久,1988 年 4 月深发展就在特区证券挂牌上市买卖,开了深圳股市的先河。
尽管深发展是新中国首家上市的银行,但首次认购总额还不到发行总量的 80%,88 年 4 月配售时还有不少老股东弃权。万科最初上市的时候,特区证券包销了 600 万股,最后没卖完,咬牙自筹资金买了 150 万股才算完。
只缘身在此山中,多少人在观望中错过了这样千年罕有的暴富机会。且先不说这些股票拿到今日价值几何,仅仅在一年后,一度沦落到要在菜市场叫卖的股票摇身一变,立马成了万民疯抢的金饽饽。
而这一切都源自深发展的分红派息。
深发展在 1989 年初派息分红,1989 年中两股送一股分红。深发展在 1987 年是20块,1989 年除权后又回到了 35 块。算一笔简单的账:如果你在 1987 年花 40 块买了两股,到1989年就有了三股深发展,价值 3*35=105 元,两年最起码赚了 65 元,翻了一倍都不止。
如果说之前股票只是一张纸,民众还不理解这背后的意义,深发展这白纸黑字的获利模式摆在眼前,大家想不动心都难。在后来的半年里,深发展的价格直线上扬,逼近每股 120 块的水平,整整 6 倍!
等到深安达、原野实业发行时,深圳是万人空巷,券商柜台前面挤满了人,凌晨一点就已经开始排队,主管部门甚至出动了大量警力维持秩序,那场面不比前两年抢新楼盘来的差。
至此,深发展、深万科、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全部上市,这五家先驱组成了“深市老五股”,成为股民记忆深处的一座丰碑。
尽管证券公司和网点在逐步设立,但面对民众获取财富的狂热意愿,几个券商的零散柜台显然无法满足。光1990年的深圳,1-3 月的成交量是 3600 万元,到了 6 月则陡增到 2.6 亿元,这还没有算入当时庞大的场外交易。
所以成立一个集中统一的大型证券交易平台是一种必然的、内在的要求,而且越来越迫切。
故此,1990年12月,中国股民最熟悉的上交所和深交所正式成立。
股票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在太特殊了,海内外的眼睛都在牢牢盯着国内的证券市场一举一动:苏联还是新中国?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持续放开还是往回走?
一举一动中的利害关系我们不可能不懂,所以股票还没发展多久,金融口就已经在万寿宾馆开起了会。那是1988年,看一眼参会名单,你会发现不少现在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这其实也不意外,能在改开初期就参与到证券市场建设讨论中的人都颇有学识,这段探索和疑虑的时光自然也会给他们的履历镀上教父级别的光辉。
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讨论在北京开设证券交易所。但就像大家了解的,并没有北京证券交易所这个机构。倒是当时的上海,碰巧要开发浦东新区,交易所研设办就向时任上海领导写了信,建议他在上海搞个股票交易所,向四面八方借那8000亿的预算。
领导同意了。
我们在讨论和酝酿一件新事时是慎之又慎,可一旦拍板决定要干,启动速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非常弹性的调整。领导在1990年6月访问加拿大的时候说上交所要在年底开业,一下轰动了海外,可这时候上交所连选址都没定,又赶上筹备组组长工作变动,这半年时间谁来顶呢,风险谁来担呢?
猛人尉文渊呀。
当时任人行上海分行金管处副处长的尉文渊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一群股盲硬是在6个月内赶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上交所,尉文渊还顶着四面八方的压力,放弃人工交易,花了100万发展电脑交易系统,拉着万国、海通和申银三大券商一起入局,让还没正式诞生的上交所搞无纸化交易。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如期举行开业典礼。
虽然那时的红马甲还没搞清楚电脑交易,虽然那时上交所工地刚完工,虽然尉文渊在开业当天就病倒了,但所幸,上交所的第一天非常顺利。那天在上交所挂牌交易的八只股票——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爱使股份、真空电子、申华实业、飞乐股份、豫园商城、凤凰化工,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八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成就了一批财务自由的普通民众。
上交所正式成立后紧接着就是深交所。
说来有趣,当上交所把开业时间定在12月19日后,深交所抢着在12月1日试营业了,但上交所是1990年11月26日由人行总行批准成立的,深交所直到1991年4月11日才由总行批准成立。所以关于谁才是新中国第一家交易所,两方一直争论不休,说来就是出生证和身份证的区别吧。
1990年,这个大家还在财富中狂热、犹疑的年代,地方和最高层还在为股票的责任归属角力的时候,亚洲金融风暴还在时代漩涡中酝酿的时候,谁能想到19年后的2009年,10月30日,我们甚至还推出了二板市场——创业板。
28家集体上市的公司拉开了创业板的帷幕,尽管次日这28家公司中就有27家跌停,但这也丝毫不妨碍“神创板”的造富神话:主板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面前,一度沦为二板的陪衬。创业板大股东和农村老太都赚得盆满钵满,承接IPO业务的券商更是迎来了行业的春天,但在这场超发和超募的狂欢面前,莎翁那句“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束”才是最完美的注解。
在2013年前,创业板连续哑火两年,2015年后则更是没了半分起色,中国的纳斯达克现在成了老韭菜告诫新韭菜离远点的案例。
想来当时创业板就是为了所谓高科技、高成长的中小企业设立的,如今的科创板又与之何其相似?涨跌幅10%的创业板已经挑战了不少散户的心理承受能力,50%的科创板真是在刀口舔血。
但是看看那些成天各地飞跑看项目的VC们,谁又能说散户们就没资格在准二级市场挖掘几个独角兽呢?一举财富自由的诱惑实在太大,只要有一个翻了数十倍的例子,我们就且行且看吧,期待届时朋友圈的各种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