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什么是深圳?

对于改革开放的成就,英国《经济学人》评价道:“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小组之前写过一篇平安三十年的文章,有朋友反映说文章太短,感觉意犹未尽,这次我们来说说深圳,这颗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最闪亮的星。

小组查阅了一下近四十年以来的深圳经济关键指标的变化

依托着1250万的常住人口、150万家注册在案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平均12.5个人就有一家的活跃纳税企业,四十年里,深圳创下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以23%的年平均增速造就了一座“奇迹之城”。

小组有个师兄老朱,在深圳摸爬滚打了多年,对这片满含着奇迹和泪水的热土怀着深深的热忱。小组问他,你觉得深圳发展这么快的原因是什么?老朱凝神想了一会儿,然后回答道,或许是因为每个在深圳的人都充满着企业家精神吧。

01

老朱毕业于中国最好的那两所学校之一,拜在著名经济学家、前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教授门下。谈到自己的老师,老朱说,海闻教授可能是他知道的,中国最具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学家了。

年轻时候的海闻教授曾经作为知青下乡,在黑龙江待了九年。

中间有好几次海闻教授被推荐上大学,但因为他出身“黑五类”的原因,不是卡在公社,就是卡在县里——1957年,他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又有复杂的海外关系。

如果不是邓小平拍板恢复高考,海闻教授几乎不可能迈入北大,也就没有之后的中国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的泰山北斗,更没有和老朱的师徒缘分。

2004年,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海闻教授把目光投向了祖国的南疆——深圳。他接受了校方的艰巨使命,管理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那时候的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可以说是百废待兴,除了空荡荡的校区和几座稀稀拉拉的楼舍,其他几乎都是一片空白。师资、生源、经费,都是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接下了任务的海闻教授首先自己住进了宿舍楼。那几年他几乎总是晚上十二点才离开办公室,然后来到教学楼,对还在自习的学生投以关注的目光,然后回到自己的宿舍楼。

从班会到年会,海闻教授总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十多年后的今天,海闻教授亲手打造的北大深圳商学院得到汇丰银行的冠名赞助、合作办学,更名后的汇丰商学院已经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商学院之一。十年过去了,当事人汇丰主席葛霖再访深圳,所见所景,全然不同。

02

博士毕业后的老朱进入了深圳市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工作,负责为深圳政府领导献言献策,其中让老朱最为钦佩的一位领导是前深圳市副市长唐杰。老朱说,唐杰市长可能是他知道的,中国最具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官员了。

在政府官员中,唐杰可以说是学者型官员的典型。从南开大学毕业之后,唐杰先在南开大学任教,随后在1995年离开稳定的学术发展道路,只身南下,进入深圳市政府工作。他先后担任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深圳市副市长等职务,把自己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应用到深圳的城市发展中来。

1998年和1999年,唐杰先后参与筹备了深圳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高新投”)和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创新投”),奠定了我国创投产业“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方向。然而,这仅仅是深圳市创投行业发展的序曲。

唐杰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一定是法治而不能是人治。在2000年,他亲自牵头起草并推动颁布了《深圳市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暂行规定》,并且在两年后推动了这个管理办法从政府规章走向人大立法。2003年,深圳市人大正式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

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制定的引导创业投资产业发展的地方立法。

深圳过去二十年所经历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在过去十年里成为令全球瞩目的创新城市,与深圳发达的创业投资体系密不可分。

03

在政府工作了几年之后,老朱和深圳很多创业者一样,辞去了公职,走上创业的道路。

多年之后,老朱的事业走上了正轨,有时和我说起他创业的艰辛。

他说,最开始的时候为了省钱,只能租了一个没有窗户的地下室作为办公室。招聘的时候,第一个来面试的人看到简陋的工作环境差点扭头就走。老朱信誓旦旦的跟对方保证,我们迟早会成为一个牛逼的公司。

理想的丰满之下,现实往往颇具骨感。创业多年,拿出自己百八十万积蓄作为启动资金的老朱,几次面临资金链几乎断裂的危机。他说,那时候为了融资,先后见了一百多家风投机构,却没有一家愿意递出橄榄枝。

终于,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一家知名风投被他打动,给了老朱数千万元的投资。之后的老朱仿佛否极泰来,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去年听到老朱再次融资的消息,估值已经十个亿。

我问老朱,深圳这么多像你一样的创业者,信心来自哪里?

他说,我在深圳遇到过很多创业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你问他后悔不后悔,他一定说不后悔。你问为什么?因为深圳的年轻人已经把创新变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企业家精神是深圳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