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来了,给大家排排雷
今天市场又弱鸡了,17天14个板的妖股恒立实业都快被锤跌停了。前脚监管层放松并购重组的糖大伙刚吃进嘴里,后脚针对并购重组产生的商誉的棒槌就来了。本来市场回到了那个翻炒垃圾股的时代,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上周五措辞严厉的监管文件一出,市场都有点懵逼,谨慎的资金开始偷偷逃跑了。
其实监管层苦口婆心,不是希望大家不炒,是希望大家别乱炒。后面可能都会延续这种“政策干预宽松、监管实操趋严”的风格,你们熬你们的汤,我抓好我的老鼠屎。
那么这次监管盯上的老鼠屎是啥呢?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监管层单独拎出商誉这一个会计科目,用万字长文谈风险。商誉通常只在半年报和年报里计提减值,半年报大家都乐呵呵一团和气,年报可能转身就变脸了。现在A股整体高达1.45万亿的商誉就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量业绩承诺即将到期,大家真得当点心了。
仙股有三宝,或有、关联与并表。
商誉往往伴随着并表的过程产生。并表的背后是企业间收购兼并,造就了无数股价神话。疯狂之后归于沉寂,有的做大做强业绩腾飞,有的狗尾续貂业绩爆雷。这背后,商誉到底是否名副其实,业绩承诺能否达标,公司能否用预期以上的业绩消化这些商誉是问题的核心。
商誉不是大家平日接触到的名誉、信誉或品牌价值,而是一个财务科目,在长期资产中单独列示。简单来说,商誉就是A企业并购B企业,B净资产值2亿,但是A花了10亿,那多出的8亿不是A脑子里进的水,是A为B多付出的钱,在财报上总得找个地方记录吧?就记成了商誉。
商誉这东西,无色无味可溶于水。平时不像固定资产一样,每年按规则折旧;只在半年或者年报的时候埋藏地雷,判定是否减值,是否扣减利润。
判定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并购标的的经营业绩。说白了,就是你买来的B公司到底值不值这个钱,不值的话就要打折扣,给商誉计提减值。
商誉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扣减当期利润,在以后会计期间不予转回,永无翻身之日。
至于这个经营业绩,在并购重组的时候,大伙通常都会商量出一个业绩对赌方案,如果B公司业绩达不到约定的承诺,对不起,承诺人要给上市公司相应的补偿。当然补偿的是上市公司,不是我们中小股东。反正那些做出补偿承诺的人就是那些当初高溢价卖掉公司的人,并购款已经够他们潇洒走一回了,现在业绩爆雷了,补偿款付不付得出另说了。
关于业绩承诺和商誉的现身说法,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去复盘某影视公司10.5亿元收购几个月前刚成立的负资产5千万的皮包公司的经典案例:业绩承诺算什么,补偿只要6.75亿,我10.5亿都到手了。
这次证监会关于商誉减值风险提示的关注点之一,就是明确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必须减值测试,不得以并购方业绩承诺期间为由,不进行测试。
证监会的这个意见直击上市公司利用商誉调节利润的痛点。关于商誉作为利润调节器的强劲功效,小组用自己的一次尽调经历来说明。
那次,小组在上市公司现场,向董事长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今年公司三季度累计亏损1亿,预计全年扭亏无望,戴帽已成定局,明年如何保证盈利摘帽呢?
董事长会心一笑:没问题,我们四季度还要亏10个亿,明年将扭亏为盈而且同比大幅增长。
小组那时候还年轻,第一次见人把巨额亏损说得如此轻描淡写,错愕之余慌忙盘算,公司业绩“洗澡”拿什么会计科目开刀呢?
董事长对此倒很坦诚:前年我们10多个亿收购一家互联网车险平台确认了10亿商誉。其实我们主业基本能够维持盈亏平衡,今年主要是车险平台业绩亏损,业绩对赌完不成就计提商誉减值呗,反正能拿到补偿大头的都是自己人。我们打算在今年年底一次性把商誉全部计提减值,甩掉包袱,明年将扭亏为盈同比大增。
为什么监管层盯上了商誉?经历了2014-2016年的并购重组大爆发,商誉的快速膨胀已经不容忽视。到今年三季度,A股商誉共计1.45万亿元,历史上首度突破1.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18%。以三季报数据为统计维度,A股商誉在2010年以前一直保持在千亿元以下,但从2014年开始加速增长,到2016年一举突破万亿大关。在2015-2017年,商誉减值“造就”了不少明星雷王。小组统计了这三年商誉减值金额排名前十的公司
排名第一的坚瑞沃能,曾经的“锂电巨头”,2017年巨额商誉减值高达46.15亿,全年净利润-37.34亿,目前已到期未偿还债务约100亿,市值从巅峰的近300亿跌到现在的45亿,还不及商誉减值损失的金额。并购带来业绩和股价的水涨船高,商誉成为业绩变脸的定时炸弹,真是成也商誉败也商誉。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案例是当年的“定增明星”保千里,构建了一个科技与人深度融合的梦想,实际是2016年通过不断的并购重组做高业绩。2017年业绩大变脸,巨亏77.32亿,商誉计提损失7.93亿,长期股权投资计提损失29.86亿。
关于商誉这事,2017年大家已经从前几年的惊喜转为了惊吓,预计2018年的惊吓程度会达到一个高潮。
具体到各个行业,要重点关注的是传媒、医药、计算机、机械和汽车这五大行业的公司。它们在过去的并购热潮中,实现了资产规模的跨越,也埋藏了大量的商誉地雷。
对于具体公司的投资,要注意商誉在资产中的占比是否过高(资产存在虚高的可能性),收入的大幅增长是否由并购导致(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
小组拉了商誉占公司净资产比重在60%以上的公司,共72家。对于这些公司,商誉这玩意对公司来说太重要了,大家再仔细看看他们的商誉怎么来的,并购的公司业绩能不能达标,到底值不值这个钱,今年年报会不会是真相揭晓的时刻
商誉大多伴随着并购重组产生,而并购重组通常带着业绩承诺,业绩承诺期一般在3-4年。最早2014年的并购在去年或者今年承诺到期,2015-2016年的业绩承诺是否兑现也将在今年年末揭晓。而业绩承诺如果不能完成,大额商誉可能直接打水漂。
通常不同年限间的业绩承诺是阶梯式逐级提高的设置,下面这些过去几年里存在业绩承诺没有完成的公司,除非今年业绩惊人爆发完成承诺,否则商誉很可能要计提大额损失天欲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商誉快速膨胀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收购兼并,是一味追求规模和市值的短视。商誉只是地雷,真正引爆地雷的,是难堪的业绩。监管爸爸用心良苦,松并购严商誉的背后,是提醒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不要只求并购时的金风玉露,最终收获商誉减值后的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