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的张小平
小组有个核物理的硕士在读生,今天吃饭的时候忽然问我们知不知道张小平。名字听着耳熟,我们就猜啊,是不是哪家券商的首席或者经济学家什么的,结果都不是,人家是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前副主任研究员。这位底层公务员在离职一年后,忽然以一种超出大家想象的方式,成了微博微信的热门这个一没有违法乱纪,二没有花边新闻的普通人进入大家视线的原因,说来简单,就是一个 “你以为地球离了你就不转了吗” 、“等等你回来” 的翻版故事
这个情节乍看上去太龙傲天了,一个普普通通、在动力所一年只拿12万的张小平居然影响了我们的登月进程?领导居然放他走了?他跳槽后年薪居然翻了整整十倍?领导居然又要把他抓回来?
可惜这个故事只有龙傲天的架子,血肉却活像哈利波特里那条被栓起来看大门的龙,再火热的心也架不住各种流程、电话、合同的摩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着父母去单位吃过大锅饭,下午三四点的阳光,透过光净的窗台,在木桌的玻璃板上投下六格明黄的夕阳,叔叔阿姨们和蔼的哄逗和喝热茶时的啧啧声,全都是安逸的氛围。
镜头转到三十年后,没有可以供你安置幼童的公司,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中偶尔夹杂着一两声咳嗽,行政部门口激烈的争吵也很难持续太久。年轻人们固然辛苦,但很多人都放弃了报考公务员,能为自己拼搏就是最大的动力。
张小平会自愿回去吗?无法想象。
对于这件事,大家的疑问很多,讨论也很热情,但从没有人质疑他离开的决定,甚至连原因都懒得猜测。按照大家的社会经验,对话无非如下几种:
“张小平同志的工作态度组织都能看到,但职称一直没有评上,这也不是他个人的问题,大家也知道,现在审查很严格,我们提拔人还是要有理有据的。”
“张小平同志干劲很足,人很年轻,机会也很多。但是有的同志年纪已经大了,机会是一年少过一年,所以这次的机会我看还是先让给老同志吧。”
“张小平同志已经很多次和直管领导、人事部门提待遇问题了,我看这个同志性格不好,大局观还有所欠缺,需要继续锻炼。”
他是幸运的。一是在人事部门一脸“没了你地球一样转”的不屑中跳了出去,结果年薪百万,不亦乐乎;二是他在的研究所是以项目成功与否为评判标准的,项目卡了壳大家还能想起他,要知道许多以营利为目标的国有企业,人走了纵使企业亏损,也大可以一句“市场原因”解释所有问题,连被人想起来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酵,这点被人记起的幸运似乎也变了味道。他到底有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重要为什么不受重视?如果不重要为什么还要特意向上要人?
我们无从得知他的重要程度,但却很清楚国有体系的运作。在那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中,个人的价值非常模糊。企业如果赚了钱,外界认为是国有背景,栓条狗叫两声都能赚钱;赔了钱,那自然是连狗都不如了。
外界如此,内部也无多大分别,领导提拔多看履历年限,不出大错混到了时间就自然上去,如此一来,人浮于事混年头就成了主流。你一开始做事,就会发现所有事都会堆在你头上,就因为你能做事。你要是什么都不做也很难被开除,但自己不会觉得难受吗?
早先我们的一个朋友在国企,他们公司与外资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他过去干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工资太少就跳槽去了一家外企。这是常态,但狗血的是一年后他又以外资企业员工的身份进了原来的合资企业,干的事和从前一样,但工资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同样是这家国企,还有一个人被作为财务总监派到了香港子公司,一天累死累活,结果香港下属的工资是她三倍。上面理由也很充分——你是企业派过去的,怎么能跟香港本地人用一样的标准?
体系外的朋友肯定会问,既然这么难过,为什么和张小平一样离开的人这么少呢?不是少,只不过媒体没报道,没有前老板西安航天所这样大张旗鼓。现在已经是2018年了,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上司横竖不会砍你的头。
以前的日子还想去人力要待遇?你能跟人家说上话就不错了,窝了火除了自己憋着也没办法。但现在是市场经济,互联网时代,莫说你辞职,就算真的赋闲在家也总办法挣钱。上文提到的财务总监,在香港干了一年以后,很轻松在本地找了一份工资翻十倍的工作——这天下是大家的,你不给我,我可以自己挣。
国有企业的人员数量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是那些有想法、有经验、有能力的人离开,换了一批新手进来,企业看似还在运营,实际上却持续在对外输血。最后对外界体现的是数据上的亏损、效率上的落后,但在对外宣传上,一句“市场原因”也就可以了。
就整体经济来讲,大量的人才流失让国有企业效率上不来,而大量的资源又集中在那里,于是只能靠政策的倾斜强撑。我们今天说要从供给端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但殊不知最大的“供给侧改革”,应该落实到人的身上。
2015年的时候,央企出了个限薪令。一把手的工资不能突破六十万。既然一把手不能突破六十万,二把手又不能突破一把手,以此类推,张小平在体制内一辈子也不会有一百万了。
不管外界如何拍手叫好,想做些事的人似乎又被堵上了一条路。如果已经看透了不断重复的前路,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呢?
人是社会性动物,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大家都想登上舞台,都想让世界看到自己波澜壮阔的内心。在“仲裁材料过于夸大事实”的声音里,张小平的想法可能真就是自己朋友圈发的“老子不回去”。
如果是你,你又会选择怎样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