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跌了,是厦门

前两天看到厦门的房价跌了,比起去年三月份的最高点,岛内每平米均价跌了 1到 1.5 万,岛外每平米均价跌了 6000 到 1 万。这是一则让人惊讶的消息,为此还特意咨询了在厦门做地产的朋友,他说下跌1万是肯定有的,新房限价,二手房倒挂,市场严重倾向买方,大家纷纷观望。他还顺手劝我去抄抄底,顺道支持一下他几个月没有开张的业务。

小组有一位厦大的小伙伴,说 2010 年毕业的时候,也曾和同学少年在珍珠湾栈道的海风中,许下有朝一日能够荣归故里买下这里一套别墅的美好愿望。

那一年,珍珠湾最便宜的房子是 2000 万,而这些同学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没过 10 万。

很遗憾,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同学中最有出息的人年薪涨幅也没能跑过厦门房价的增幅,当时“低廉”的房价也像毕业那年挥手作别的姑娘一样,一去不返,耿耿于怀。

但这不是最惨的,厦门岛内的房间常年紧追京沪深,而当地的工资水平离二线城市尚有不少差距。本地青年好歹有父母一辈的根扎在这里,而外地青年呢,在天文数字中倚靠海风和梦想生活。去岛外吗?晚上出岛高速上一排排的红色尾灯才是生活的真面目。

夜深人静时想和往事干杯,却发现“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自 2007 年的 PX 流产后,厦门很多年都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业,在鼓浪屿、度假村和房地产背后,看不到像样的产业规划。就像大连之于东北,福建省的有钱人大多选择来厦门买房子,岛内狭小的空间很快被抬高到不可承受之重,于是拥挤效应下再去向岛外。

在 2016 年那个疯狂的年份,地价几天内创几次新纪录都不是新鲜事。

和京沪深不同的是,这三个地方的房价虽然高于厦门,但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匹配房价。深圳有华为、中兴、招行和腾讯们提供高薪,北京上海更不必说,至少给了这些年轻人一个机会,一个努力一把说不定能实现的梦。

这是一种有希望的良性循环。即便如此,华为还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核心部门转向东莞,给年轻人更多体面活着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让有能力的年轻人觉得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好生活,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反之,如果像北方许多地方,处处要靠上一代,有能力没关系就会被人耻笑,以多数人的信仰崩塌为代价让少数人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样的城市终将颓败。

一个朋友前几年从深圳去香港,回来不停地感叹——香港这地方居然没有程序员。他有些不敢相信,他觉得在如今的时代,没有程序员的地方基本等同于没有希望。

另一个朋友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一线城市会成批的出现金领,也就是年薪在 50 万以上的人,而能够量产这种人的行业只有互联网和金融业。北京的中关村和金融街,上海的张江和陆家嘴,深圳则整个城市都基于此。广州、杭州和成都相对弱了一些,但目标还是很清晰。

站在这个角度再看厦门,目前最好的行业是地产和旅游,金融资源垄断在几家国企手里。之前有听朋友说这里要推总部经济,但交通因素、地价因素、人才储备和金融配套都已经决定,大企业要想把总部放在这里,难度非常大

房价下跌的消息出来后,厦大的组员说同学群里大家都觉得好机会来了,要一起凑点钱去厦门借个户口抄个底,赚点钱。

听罢多少有些感慨,因为没有一个人说要因此回厦门生活。

想起当年在鼓浪屿的海边,看着鹭岛,对生活的定义是白发苍苍依然能细数浪花沧桑,但大概是这些年见了更多的世界,昔日的少年已经知道,无论怎样都无法回到那个读书成长的厦门了。

曾经高不可攀,夺走了梦想的房价暂时跌了,可是那个珍珠湾栈道海风中的少年又在哪里呢?此时有梦的碎片扎进了眼睛,朦胧中用卢悦宁的一首小诗做为结尾吧。

坏天气

风暴如期而至

人间有盐一般的压抑

更远的物事我无从知晓

禁地寸土寸金

稻作暂停生长

有人一去不返

风起云涌等同于风流云散

实时温度不可描述

唯独往事工工整整

故土慈眉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