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超越美国!
最新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出了,细细看完名单,果然不出所料——跟 Jack 马 的财富差距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之下成功缩小194亿,并且单位是美元。
围观有钱人的榜单是吃瓜群众们茶余饭后最爱干的事,这次上榜了2755名亿万富豪,排名末尾身家基本是在10亿美元这个档次,想要全球榜上有名,65个小目标是基本的门槛。
这次榜单有个重要变化:北京上榜富豪人数超过了纽约,成为全球亿万富豪最多的城市。北京新增33位亿万富豪,总数达到100位,超过纽约的99位,这是纽约七年来首次跌落榜首。虽然财富总量来看我们和老美还有差距,但是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富豪总数量已经超越了美国。
福布斯的榜是按照居住城市分类的,纽约首富迈克尔·布隆伯格,财富体量是590亿美元;北京首富张一鸣,财富是356亿美元。
国内一线城市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北上深,所以我们把北上深的富豪合在一块,与纽约做个对比:
这榜单对比一看真的是非常有特点:
1)产业分布差距巨大,纽约金融为王,北上深的主力是互联网产业。
北上深的十大富豪,有7个可以说是跟互联网产业密切相关,大部分大家应该都挺眼熟,稍微有点眼生的可能就是张志东,他是腾讯创办人之一,曾出任腾讯的首席技术官,这么大的财富体量,在国内也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十分低调。
纽约的十大富豪,有5个是直接搞投资的,还有一个是搞金融服务的,大家听得最多的可能是索罗斯,其实其它的投资大佬也个个都是鼎鼎大名,财富体量不输索罗斯,每个人的故事都能讲很久……
2)北上深富豪比纽约富豪年轻了一个档次,北上深富豪的平均年龄是48岁,纽约富豪是78岁,这就是这就是70后 VS 40后的感觉。
富豪们的财富积累都有巨大的时代印记,巴菲特以前有个说法,他觉得自己是中了“卵巢彩票”,在正确的时间出生在了正确的地点。四十年代出生的美国人,可能就是顺着老美从70年代的危机中走出来,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老美搞互联网产业的那一批富豪主要是集中在西雅图和加州的硅谷。
国内七十年代出生的富豪们,在后来赶上互联网产业的浪潮,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逐渐产生了第一波互联网普及浪潮,2010年之后,我们又进入了全世界最强劲的移动互联网普及时代,微信就诞生在2011年,这两波大机会成就了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们。
3)除开主力的金融VS互联网,北上深的其他富豪分布在快递、房地产和汽车上,纽约的第二大富豪是茱莉亚·科赫,其核心产业是科氏工业,具体包括原油开采、炼化、贸易、管道运输等业务,还有两个富豪核心产业是报纸等传媒,这展现出两边商业环境的巨大差异。
虽然2020年是疫情冲击的一年,但全球亿万富豪的人数破了历史记录,马太效应强者更强,这次有2755名亿万富豪登上榜单,其中包括493名新上榜的富豪。
这2755名亿万富豪财富总额高达13.1万亿美元左右,同比增加8万亿美元,这个增幅大家感觉感觉,财富阶梯真是冷酷无情。
————
这两天小组讨论养老产业相关的机会,纸尿裤又被拎了出来,之前看过写过,但这两天又有新的认识,一起唠唠。
很多人对成人纸尿裤的应用场景认识仅限于医疗护理,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出门旅游会穿,用多了以后,甚至平常上班懒得洗也会穿,这一块需求会随着老龄化逐渐增加。不过目前体量还小,纸尿裤目前的大头还是婴儿纸尿裤。
婴儿纸尿裤和卫生巾都属于个人护理用品,他们的生产厂商有不少重合,我们发现一个数据很有意思:纸尿裤的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CR10从2010年的80%下降到2019年的56%,同时卫生巾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CR10从2010年的32%提升到2019年的40%
同样是个护用品,为啥差距这么大呢?现在的龙头股不都是讲市占率提升、集中度提升的故事吗?这个消费细分赛道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同时可以发现,纸尿裤的头部企业市占率不断下滑,而卫生巾的头部企业不断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
我们分析可能有三大原因,如下:
第一,市场渗透率:
纸尿裤的市场渗透率65%左右,新进入者仍有足够发挥空间;
卫生巾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00%,新进入者抢占已有市场难度大。
第二,客户更新率:
纸尿裤用户是婴儿,单个用户使用年限3年,纸尿裤客户更新率=新用户/全部客户=30%/年,客户群体中新用户占比高,新用户并没有品牌忠诚度和路径依赖,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幅降低;
卫生巾用户是女性,单个用户使用年限约30年,卫生巾客户更新率=新用户/全部客户=3%/年,客户群体中新用户占比低,很多女性选择后不会改变使用品牌,形成路径依赖,新进入者难以与头部企业竞争。
第三,新营销模式:
纸尿裤的使用者是婴儿,但购买者是婴儿的妈妈,妈妈们在群聊中讨论给孩子使用哪个牌子的纸尿裤稀松平常,借助微商&电商等新营销模式,国内纸尿裤新品牌强势崛起。
卫生巾的使用者和购买者都是女性本人,在中国文化下,很难在群聊中讨论此类问题,微商等新的营销模式难以发挥作用。
腾讯今天成交额是1487亿元,昨天是173亿元,这中间差的1300多亿,大致就包括大股东减持的那2%的股份,并且基本都是盘前成交的,投行把大客户服务的妥妥的,找好了接盘的主。
有人说机构接了盘,腾讯股价是不是就没有下行的压力了?
这就想的太简单了,2018年的时候,腾讯大股东的减持也是集中在一天,2018年3月23日腾讯的换手率是3.25%,前一天是0.76%,但是后面腾讯股价的最高跌幅还是将近40%。
这一次的情况有点不一样:
一是宏观环境,2018年是美联储的加息周期,美国的加息和减税,造成了美元的强势,也重挫了其他国家的货币,美元回流击溃了各类风险资产,全世界股市都跌得稀里哗啦的。现在老美还是在大放水,美联储也没有释放出加息的信号。
二是产业政策,2018年3月,游戏版号暂停发放,腾讯的“吃鸡”手游当时无法商业化,这在后来引起了巨大的担忧。不过版号的寒冬早已经结束,腾讯的“吃鸡”手游现在是游戏收入的重要部分。
三是行业竞争,2018年是腾讯和字节跳动决裂的一年,当时字节跳动确实拿走了很多的互联网流量,腾讯受到了来自于字节的竞争。不过腾讯投资了快手,成了快手的第一大财务股东,后来做了视频号,现在视频号流量也慢慢起来了
至于什么腾讯没有梦想、缺乏创新、缺乏新增长点之类的观点不值一提。
前面两个事现在都不成立了,第三个事经过竞争,腾讯也守住了自己的核心阵地,腾讯现在比2018年更加强大,收入是当时的1.5倍、净利润是当时的2倍。腾讯投资的一揽子互联网公司,美团、拼多多、京东、快手、B站等等也比当年更加强大。
所以我觉得以腾讯目前31倍PE的估值,再次腰斩基本不可能。
腾讯现在头疼的主要是两个事:一是互联网增长的红利可能已经快到尽头了,微信月活跃用户12.25亿,国内14亿人口,14岁以下的人口有2.35亿。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厮杀肯定更加血腥,现在互联网巨头都是四面出击,想要进攻对方的领域。另一个是互联网反垄断,大家都懂。
原创不易,喜欢请星标+在看+点赞,常读公众号,不错过市场机会,谢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