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消息燃爆各大头条,有关部门宣布:我国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我们先用一张图来看看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制造业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简答研究。注:制造业增加值的口径为现价、亿美元,美国和日本的数据截至2018年、加拿大的数据截至2016年
这里为了方便进行比较,统一用的世界银行的数据,而世界银行给的国内数据,只从2004年开始,那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已经比较大。
我们从加入WTO之前开始算,从1998年至2020年,国内的工业增加值翻八倍多,算下来年均复合增长率是10.6%,目前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已经接近30%,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第一大国。
2018年央视播过一部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其中就介绍了国内诸多大型机械设备创下了世界第一,比如徐工的全球最大的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中联重科的全球最长的101米碳纤维臂架混凝土泵车、三一的全球首创全液压平地机等等。
国产的大型制造设备,既能在沙特的沙漠里打造出一带一路的支点,也能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的环境下连接出川藏铁路,还能在解决在特殊地质下挖掘通道的世界性难题。
这种制造业实力的增强,其实大家身边也能有体会。在大城市的打工人,肯定离不开的就是地铁,中国第一条地铁通车比国外晚了100多年,但是现在早已经实现成功反超,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全球第一。要建设地铁,就不开盾构机这种机械,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它,但是确实在享受制造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
去年疫情爆发,全世界最缺的东西之一就是口罩,国内的制造业一开动,很快弥补上了口罩的产能缺口,并向全球出口,最近数据公布出来,大家惊人地发现:比亚迪还获得了2020年日本口罩销量的冠军。
我们的制造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最近几年一直面临来自老美的限制,尤其是在半导体制造技术上被卡脖子,这肯定是我们将来大力突破的方向,里面能做的东西非常多。
之前关注到制造业单项冠军清单和小巨人清单,就是因为国内制造业高速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他们又是得到官方认可的企业,在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从中一定能走出不少优秀的公司,将来成为国内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偶然刷到一份研报,倒不是内容吸引了我,而是一份正式券商研报里出现了这样的表述:“欧央行:哎呦, 人家还想降息呢 (ૢ˃ꌂ ˂ૢ)。”
不得不说,现在的分析师真是越来越年轻了,想想首批90后都已经30岁,他们身上带着的各种表达习惯也逐渐体现在了日常工作中。
以前券商分析师也有用网络流行语做标题来吸引眼球,这种现象在上一波牛市里尤其突出,经历过的人应该都有印象。比如像民生政策就有一篇报告叫做《和尚,你又在与哪个女人纠缠——唐僧的911!》
有抽象派的标题,比如荀玉根有一篇研报叫做《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有夸张派的标题,比如:任泽平曾经大喊:“5000点不是梦!”、“X给我智慧给我胆”;林采宜:站在牛头上,卖掉房子买股票!
还有自黑式的标题,长城证券当时有一份研报的标题就是:我们坚决不要脸了,投资者别接飞刀。
如果光看这些标题,不看内容,不知道的还以为都是UC震惊部写的呢。。。
2016年,监管对于这种标题党式的券商研报进行了批评,其中还特别点名了任泽平,他发布过标题为“变天了”、“干,空间20%”的文章,监管认为这些文章,标题具有明显的夸大、诱导性,与报告内容的逻辑关联性不强。
现在看来,任泽平起的这些标题还挺符合当前公众号文章审美的……
不过公众号文章与券商研报完全不同,对于券商研报来说,理性严肃认真的分析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这几年监管加大对卖方研究的合规监管力度,标题党式的研报减少了很多。
现在的分析师不能再搞标题党了,就在表达上别出心裁,连颜文字都用上了,毕竟大多数的研报内容千篇一律,想让无聊的研报变得有趣,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只能想想其他办法。有个说法叫做:一本书上每多一个公式,就会减少一半读者。
搞搞颜文字卖个萌,比起枯燥的公式分析肯定更吸引人。
市场反弹,四大清单普遍上涨,看了几个券商的金融工程研报,都觉得当前市场已经进入了反弹减仓的阶段,尤其是对食品饮料、医药等前期热门板块持谨慎的态度,这是券商的观点,分享一下供大家参考。
最近搞回购的公司真的不少,扫了一遍,看到好几个公告:
永辉超市:累计回购金融已经超过20亿元,成交最低价为6.79元/股,成交最高价为8.14元/股。
宝钢股份:公司累计回购2.7亿元,购买的最高价为7.71元/股、最低价为6.41元/股。
原创不易,喜欢请星标+在看+点赞,常读公众号,不错过市场机会,谢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