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二注意到了这个事,在文末提了一下,跟大伙一块讨论,有人理解为行情好,有人解读是机构抱团冲排名,结果在昨天,这背后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监管部门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
这不就跟王府井一样,是知道消息的人提前抢跑了嘛!因为光大集团下面既有银行牌照、也有券商牌照,招商证券最近的涨幅也不俗,都是一个道理。
这个消息一出来,各路媒体报道解读很多,但大部分说的是表象,没有说到点子上。
今天跟机构小伙伴做了一番交流,讨论的内容有点多,这里挑几个关键点跟大伙分享一下。
先上结论:具体利好谁现在还不好说,但是这个政策改革释放的最基础的信号是监管有放松,而市场面对监管放松总会乐观回应。
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利好银行、利空券商,因为银行拿了券商牌照就可以自己直接干两融的业务,能拿下很多券商的市场份额。
第一,以2019年行业收入为例,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近6万亿元,而证券业仅3600亿元,仅占银行业收入的6%左右,银行就算能拿走券商一半市场份额,也就最多增加3%左右的收入。
第二,证券行业是一个市场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在这个消息出来之前,国内有很多大集团既有银行牌照又有券商牌照,除了前面的招商和光大,还有些听起来离金融行业很远的集团,比如中粮、国电、国网、中石油等等,并没有听说他们在业务上做出什么协同。
就以浓眉大眼的中石油为例,早在2013年,南方周末就有一篇文章,介绍中石油的金融全牌照之路,在当年就已经是拥有金融牌照最多的央企之一,共参股12家金融机构。现在的中石油涉足了昆仑银行、中意财险、中意人寿、昆仑信托、昆仑金融租赁……金融牌照多到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而且,国内很多银行早已经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的形式,变相拿到券商牌照,在香港市场,银行系券商并没有颠覆当地同行。其中最典型是中国银行,它通过全资控股的中银国际设立并控股了中银国际证券,获得了内地证券承销牌照,可以进行香港和内地券商业务,但是他的存在感比我家的烤面包机还低,没搞出啥名堂。
第三,目前的规定是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现在银行拿券商牌照还只是吹风,如果要落地的话,相关法规要怎么修改,还没看到影子。银行拿了牌照,如何搭建团队,展开业务,能不能干得过传统券商,全都只是猜想。
从性质上来说,银行直接做两融业务,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成本进一步降低,确实是利好,但是市场有没有这么多资金,目前还不太清楚。
不过有一点十分明确:融资融券直接向银行借钱基本是不可能的。历次股灾的经验教训摆在眼前,国际上混业经营模式也早有先例。
国际上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是大的发展趋势,日本美国的金融业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走向混业经营,国际上混业经营模式很多,但是各自条线的内部风控和彼此防火墙是不可能完全拆除的。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混业经营下的银行系投行会体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想想之前的原油宝事件,就算是在没牌照的情况下,银行也做了原油宝这种重口味的OTC收益权凭证产品,有了牌照,能光明正大的找些专业人士做产品,银行又有自己的渠道优势,网点更多、更普及,客户经理跟客户的联系也更紧密,业务协同的想象力还是有的,投资者也能少踩点雷,对大家都有好处。
总的来说,混业经营是大的趋势,国内现在要在这一块做改革,政策利好是肯定的,这种利好更多地是一种泛金融业的利好,过去监管的趋势都是逐渐收紧,现在放开混业经营则是一种放松的信号,金融业对外资开放的改革也有着相同的信号意义,而市场在面对监管放松时总会乐观回应。
最近有小伙伴反映收不到推送,其实是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现在必须加星标,多点在看,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今天继续发红包,快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口令后在公众号回复,即可参与抽奖!精选评论也有红包,在看越多红包越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