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线要重视!

天大A还是围绕着新冠这个核心主题在走,不过逻辑两级反转了,之前大涨的疫情收益方向,今天集体扑街,而一直被压制的旅游酒店等线下消费,成了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
消费这条线,小伙伴们要逐渐重视起来了尤其是之前因为疫情被锤得很惨的线下消费,后面都有修复空间。港股今天也有共振,一直在聊的九毛九今天喜提7%大阳线,奈雪的茶涨8%,外资的鼻子比狗灵。
其实国内疫情还在持续,但是大家渐渐都不慌了。新事物产生的心理冲击,正在随着时间逐步递减;从国外数据看,奥密克戎的死亡率比德尔塔低得多;再加上临近春节,消费股也有事件催化的预期。

消费股历史上有70%时间是上涨的,30%时间是下跌的,单从统计规律上来讲,去年跌成那样,风险也差释放得不多了。无奈很多小伙伴做交易,脑袋总是不自觉地被股价牵着走,涨的时候春风得意,跌的时候杯弓蛇影,忽略了“万物皆周期”的基本原理。
之前给小伙伴们推荐过《漫步华尔街》,这是我喜欢的一本书,作者马尔基尔教授在书里列举了美国历史上的泡沫和低谷,通过讲述泡沫背后的故事,揭穿那些掩人耳目的投资神话。
70年代的美国,价值投资盛行。大家都认为蓝筹公司安全且不会倒闭,是摇钱树,投资者只要买入大蓝筹,每天吃喝玩乐也能坐享收益。美国投资者们选出了自己的漂亮50,都是像IBM、施乐、迪士尼这样的大公司,这些公司盘子巨大,即便下单比较猛,也不会有太大的价格波动,简直就是机构的最爱。
当时美股的口号是永不抛售,和A股2020的“核心资产”简直如出一辙。于是养老基金来了,保险公司来了,信托公司也来了,所有资金都挤在漂亮50里,把这里当成避风港。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当股价的上涨速度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成长速度,过度买入会将价格推向投机区域。最终舞曲结束的时候,买单侠在山顶高高的套着,输光了筹码,连抱怨的资格都没有。
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看看A股市场,去年白马股为什么集体吃席,今年新能源为什么跌得这么惨?这一切不都已经写在书中了吗?更进一步地,恒生科技腰斩后,为什么我们要给出定投信号?线下消费被疫情连续压制,现在为什么又可以看多?
人和人的差别很小,也很大。差别小是说大家都识字,可以读完同一段话、一篇文章、一本书;差别大是说不同的人理解出来千差万别,有人发财了,有人犯傻了。就像投资,总结起来不过“高抛低吸”四个字而已,可就是这四个字,大部分人永远都悟不透。
天底下的投资者都一样,有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也有飘在空中不知所以的泡沫辉煌,但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能丢掉对于价值的基本判断。

1)博瑞,复星今天盘中涨停,昨晚被授权仿制默沙东的新冠口服药。这款药属于小分子药,针对Omicron的效果也不错,可在家使用,成本、疗效、便利性都很高,目前最有希望结束新冠的利器。本次授权27家企业在105个中低收入国家销售该药,可不支付专利费,直接刺激市场情绪。不过,默沙东有效率仅有30%,不如辉瑞的Paxlovid,且中国不是中低收入国家,生产出来的药只能外销,这块要注意。口服药和检测用品一般是配套的,但检测股已经被炒到天上去了,参与时还是要注意风险。
2)昭衍新药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5.43-5.74 亿元,同增72%-82%,第四季度归母净利2.95-3.26 亿元,同比增长50%-65%,业绩大超市场预期。全年利润6亿,四季度赚3亿,新增订单在上半年55%增速上再加速,在手订单超30亿元,安评业务爆满,看来创新药研发还是高景气。

爱美客也发布预告,预计2021年净利润9-10亿元,同增104.66%-127.4%。爱美客表示,公司战略布局清晰,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销售和生产规模效应显现,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医药板块里100%增速的公司不多,医美行业需求不缺,最大的压力是政策监管,过度医美等乱象会被重点打击,最近传言被下令严厉整肃,市场情绪很差,估值被杀的比较厉害。
3)京东方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全年营收2150-2200亿元,同增59%-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7-260亿元,同增410%-416%,全年业绩创历史新高。面板产品的应用确实很广泛,这门生意资本投入高、价格竞争激烈、产品迭代快。行业里几家的产品都差不多,价格就会跌得很厉害,之后如果三星等其他巨头扛不住了,退出市场,生存空间可能打开。另外,投屏等新兴视觉展示技术,对面板市场的冲击也不小。
大家的【在看】就是对小组最好的支持!

本资料所引用的观点、分析是其在目前特定市场情况下并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分析和判断,并不意味着适合今后所有的市场状况,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也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搬砖小组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