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都快到了,财研小姐姐还在双十一的报告里面挖宝。有一条京东关于今年双十一潮玩类产品的报告还满有意思的:今年双十一,京东潮玩品类大卖,当日销量同比增长了4倍多。在畅销榜上,除了例如泡泡玛特和52TOYS这种潮玩时代的宠儿,也有类似变形金刚这样的老面孔。
变形金刚这个品牌相信已经是很多人的童年情怀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它其实是个日美“混血儿”,生父是日本玩具制造商TAKARA TOMY,在美国经玩具公司孩之宝之手发扬光大,成为一个风靡全球近30年,作品涵盖电影、动漫画和游戏等众多娱乐媒体的长寿IP。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商场货架上看到不少它的玩具。
成就变形金刚的“妈妈”,孩之宝公司,最近也是捷报连连。Q3季报显示,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率同比皆有所增长,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想必他们玩具卖的很火吧!
然而,当小姐姐打开孩之宝的年报,却惊诧地发现,公司所拥有的模具资产账面额,竟然从2016年开始就在不断下降了!
要知道,开新模具意味着推新款玩具,这对一个玩具公司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固定资产,相当于研发新款玩具的资本化;停出新模具,即代表了公司不再对自己的玩具款式推陈出新、或者更新力度已经大大降低了。
此处cue一下没事就推出新款的泡泡玛特,它家模具账面额2017年以来的变化是酱紫的👇
一家卖玩具的企业,账面模具资产连续数年减少,其含义不言而喻。翻翻它之前的年报,还会发现一个不易被察觉到的小细节,即从2017年年报开始,孩之宝悄悄更改了其营业收入分类:
直到2016年,它还会按照“男孩玩具/女孩玩具”这样的分类来披露自己的收入;而从17年起,它的营收门类就变成了:IP收入/授权收入/etc。
很显然,它的心思似乎已经不在卖玩具上面了……小姐姐略感惊讶,难道孩之宝已经抛弃了自己的初心了吗?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这一切还要从前几年席卷美国的“零售商灾难”说起。近十年来,由于电商兴起,顾客消费习惯改变,租金飞涨等原因,美国的零售商接连倒闭。其中,零售玩具连锁店大佬玩具反斗城(Toys”R”Us)也未能幸免于难。
2017年,反斗城申请破产保护;2018年,反斗城在美国关闭多达700多家店铺。
反斗城的离去,为孩之宝带来了巨额损失。当年,孩之宝的销售额狂跌12%,以至于它在其2018年报的第二页就写道:“反斗城破产了,我和我的商业伙伴们给主流市场输送的存货量严重下滑,我们前进的脚步被阻止了。”
看来这是真的被伤到肉疼了,才会在第二页就写上这么一段,痛彻心扉的感觉简直扑面而来。现在看回去,孩之宝的悄然转型,就是从这段时间开始的。
其实,先不提凄凉的大环境,玩具这门生意本来就不太好做。因为打造玩具原型模具的花费是非常高昂的,涉及到机关设计、组件拆装等等个性化定制的环节,每增加一点点看似不起眼的个性化定制,对于生产线来说,都是大幅增加的成本。
而孩之宝主打的品牌,变形金刚,又恰恰是可动类的变形玩具,这让其设计和制模成本大大增加。
此外,一些变形金刚玩具是前文提到的日、美两家公司合作设计的(比如下图这个高端线玩具),生产这类产品还会增添不少的开发人员成本。若非变形金刚在全球有足够的产销规模,线下渠道的轰然倒塌,恐怕会让孩之宝更加肉疼。
玩过变形金刚的人都会知道,为了最大化利用每一个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模具,孩之宝会不遗余力地“炒冷饭”。
意思就是反复售卖同一个玩具模型,只作重新涂装、细微改模等操作。然后为了把这种“旧模型”推销出去,公司会给这种“经典款”模型装上各种衍生媒体作品的“新酒”。
这次在京东大卖的变形金刚系列(见文章开头),其实也是个旧模,套上了好几年前的一个老故事……
总之,自从17、18年吃了一记大亏,孩之宝“开窍”地意识到做实体玩具费力不讨好,毅然决然地开始采取一系列行动推动转型,朝着做IP生意的方向努力。
一个比较明显的动作就是它在19年收购了娱乐公司eOne,而eOne正是“小猪佩奇”的ip拥有者。这样一来,孩之宝就可以坐收版权费了。
2020年报显示,这只粉色小猪及其一家四口给它贡献的营收已经达到了它自有IP品牌总营收的三分之一。
然而在营收外延扩张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孩之宝自家IP的xi金能力在不断降低(下图第一行20年收入相较19年有所下降),究竟是变形金刚IP老化?还是资源倾斜于收购的新IP呢?
无论怎样,IP老化和内容的乏味可陈都是孩之宝要面对的严峻问题。不知在做“吊牌”生意的路上越走越远的孩之宝,能否还会有回归初心的那一天~
大家的【在看】就是对小组最好的支持!
本资料所引用的观点、分析是其在目前特定市场情况下并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分析和判断,并不意味着适合今后所有的市场状况,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也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搬砖小组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