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健康:区区2亿也要指望大股东?
美年健康本周公告计划向实际控制人YR借款2亿,引发不少朋友哗然,纷纷表示:“作为一家知名企业、若不是经营情况困难到金融机构都不愿提供支持时,几乎不会选择股东借款。上一家这么干的知名企业,董事长说了几年下周回国都还没回来”。
美年健康这家公司知名度颇高,机构投资者中在前几个月先后被张坤、董承非看好后续机会。但自从本月3号,任职不满一年的董秘选择离职、然后是昨晚再爆出需要向实际控制人借款2亿,不少人在困惑:公司是出大事了吗?
美年健康的门店布局遍及全国、小组无法在短时间内了解近期动向,今天从基本面角度尝试分析一下。
一、整体观察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触发了低分标签的“红色预警分数”,关注点可分为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两部分。首先在盈利能力方面,公司总人数达到3.5万,但人均创收和利润都较低,同时存在较多非经常损益。
在资产质量部分,小组留意到公司短期偿债压力较大,但资产方面不仅现金较少,软资产也比较多、变现能力也较弱。小组常说:“资产软、负债硬、现金为王”,美年健康可以说一个都搭不上、低分也就意料之中了。
二、短期内关注偿债能力
尽管此次借款规模仅有2亿,美年健康作为一家知名企业、若不是困难到金融机构难以“迅速”提供支持时,很少会选择股东借款。因此,我们专注于偿债压力。
首先看资产结构。公司于2015年8月才完成对江苏三友的借壳、实现“曲线上市”,我们从2015年末看起。如下图,资产构成中最主要是商誉,这导致剔除商誉之后的负债率从2018年二季末就超过了70%、这一很微妙的银行借款风控预警线。
除了商誉之外,还有哪些资产呢?接下来是应收、少数股权投资、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占比并不高。截至21年一季末,短期有息负债高达33亿,账面现金仅有14亿,也难怪触发了“还债压力”相关标签。
账面现金不够,应收账款也是变现能力“相对较好”的流动资产。截至21年一季末规模25亿,周转天数大约100天。按照这个周转进度、今年4-6月约有25亿现金流入,从而可以覆盖这笔“33亿短期有息负债”;从这个角度看,美年健康的“短期债务”还是有机会接上的。
但是,为何公司本次借款不选择金融机构,而是大股东呢?小组在这里是这么理解的:
(1)剔除商誉后、公司负债率超过70%,银行借款相关审批流程会延长;若仅是需要2亿的流动资金周转,找大股东可能最快。
(2)2018-2020年剔除商誉的负债率一直超过70%,依旧取得50亿、56亿、35亿借款和偿还了30亿、55亿、50亿债务,过去超过70%的有形资产负债率并未对银行放款构成实质性障碍。
如果说后续现金流能维持住,这笔临时性周转也是可以接受的。那么美年健康的整体经营情况如何呢?
公司在2019、2020年四季度分别计提了10.4亿、3.3亿商誉减值,而这两笔非现金损失在计算扣非净利润时均未加回。将其加回后的“经调整扣非净利润”与“经营净现金”关系如下图。
可以看到,美年健康历年来的Q1均为业绩低点、扣非利润和现金流出现负数。但在16-19年,利润从Q2都开始转正,而经营现金流最迟到Q3,Q4(18-20年)也实现了单季现金流转正。
也就是说,如果后续经营情况正常,应当可以:第一、在Q2看到单季利润转正、最迟在Q3/Q4看到单季经营现金流转正;第二、继续看到银行的放款支持(通过半年报可以算出Q2“取得借款现金流入”)。
三、关注长期竞争格局:药品器械集采可能“殃及池鱼”
但是,公司高管在这两个月频频出现了离职:4月30日公告首席科学家宁毅、董事及审计委员会委员吴琴伟离任,6月3日公告上任不足1年的董秘江维娜离开。小组不禁好奇,会不会是美年健康的内在发展逻辑、或者体检服务这一行业赛道本身出现了重大变化?
回到美年健康借壳上市后频频出手的资本运作,公司多年来一直试图通过收购各地体检门诊、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和布局,背后所基于的产业逻辑是:“国内市场体检服务渗透率还不够高,当自己成为市场上最大玩家,后续的行业空间都是我的”。
而自从美年健康在2017年9月将慈铭体检装入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一直在放缓。即便剔除并购遗留的高商誉,总资产周转天数(采用TTM口径,过滤收入季度波动)从2018年的400天出头上升到21年一季度约550天,意味着美年健康在全国扩张规模的同时,运营效率在下降。
这段时间医疗行业内部发生了什么大事呢?从2018年底开始,医疗行业最令人瞩目、讨论最多的事情,就是轰轰烈烈的“药品和器械集采”了。
之所以会关心这个问题,在于从行业上看:体检过去作为公立医院的一项服务,美年健康最初是怎么撕开的口子,是管理层能力,还是时代的机会?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健康问题上是更相信医院,还是体检中心?
事实上,众多C端消费者去体检中心的场景是:单位安排,因为公立医院的“服务体验”一般比较差;然而小组讨论FDA放水阿兹海默病新药时,也提到集采使得医生难以继续获得开药的返佣收入,收入水平下滑较多。
那么,对非热门医院来说,如何为院内医生谋取收入、留住院内的青年骨干医生呢?开设专门的体检中心,对标民营企业,做好装修、把服务做好一点,可能成为了副业创收、补贴医生收入的一条路子。更重要的是,“当医院方开始重视这一创收来源,提升服务质量也就有了内在驱动力”,是医院这次加入行业竞争的不同之处。
若各地医院都跟随这一模式,势必冲击美年健康的并购扩张逻辑,因为“一夜之间”将在全国范围内冒出竞争对手,借助民众对医院诊断的“相对信任”、边际上极低/接近0的租金和员工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也就是所谓“能够冲击到行业巨头的,往往是其他行业的的一个不经意举动”,这一次对美年健康来说,很可能是药品和器械的带量集采。
当然,美年也不是“一无所有”,它拥有的是多年沉淀的品牌认知、以及长期运营沉淀下来的为消费者服务的心态等。尤其是后者、目前公立医院还有非常长的路子要走。
因此,美年健康后续能否凭借多年积累的先发优势、优化整合分散的体检机构,以获得市场份额?小组首先会紧密跟踪资产周转效率。
美年健康的摸鱼财报助手打分是9分,财务标签和风险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