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真的是买出来的!
最近有条新闻,看起来似乎不太起眼,但是背后的信息量却很大:
日本央行在3月2日购买了创纪录的1014亿日元ETF,现在1元人民币对应15日元,这大概就是买了70亿人民币,跟每天波动的北上资金相比,大家可能都没啥感觉了,但是这条新闻的信息量被低估了。
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最简单的信息:买买买救不了市场!
ETF就是被动指数基金,背后的资产就是日本股市的股票,所以日本央行其实就是在不断购买自家股票。
央行买股票,这个话题在去年也曾出现过一段时间,放眼全世界,央行直接买股票的情况很少,并且多是临时性的政策。
这是因为股市之所以存在,是通过不同股票的定价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央行的介入会打乱资源配置的过程,影响二级市场定价体系,反而扰乱市场预期,增加无效波动。并且央行买股票也存在非常强的道德风险,无论是入市还是退出时点都显得极其重要。还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所以各国对此都慎之又慎。
但是日本央行是夜色中不一样的烟火,它选择在股市中不停地买买买。2013年,日本央行先是说股市ETF每年就买1万亿日元,后来发现经济太弱钱不够用,2014年10月宣布购买量翻三倍,2016年3月又提升至3.3万亿日元,2016年7月提升至6万亿日元。
买到现在,日本央行持有的ETF价值约28.87万亿日元,接近全日本ETF总额的80%。央行手上的股票市值占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总市值的比例接近4.8%。日本央行就是自己最大的买家。
日本选择买ETF也是被迫无奈。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了史上最疯狂的泡沫,房子、股票等各种资产的暴涨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然而日经指数在1989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创下历史新高后,从1990年开始便急转向下,日本民众还没揣进兜里的幸福迅速被夺走,开始经济极度低迷的失去的二十年。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来了。日本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活下来的机构也损了半条命,手上囤积了近百万亿日元的坏账。为了阻断金融危机的继续传染,2002年9月日本央行出手接盘有困难银行的股票资产。
这是日央行第一次出手。这次出手说好就两年,就买了2万亿日元。
但日央行手里的股票还没卖完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又来了,日央行只能又开始买了。从2009年2月到2010年4月,日央行买入了3880亿日元股票资产。
入市容易出市难,这句话不仅是对老股民说的,也是对日本央行说的。
2010年10月,日本央行时任行长白川方明把央行大规模购买ETF变成货币政策常规操作了。继任行长黑田东彦也离不开央行入市这针强心剂,把大规模购买ETF作为QQE(比QE更Q)里重要的一项。
二是央行本来想自己进去热个场,让大家觉得股市真不错,就会把存银行的钱组队买股票去。结果从2012年到2017年,日本散户持股从21.5%下降至17%,自己进去反而把散户挤出了市场,市场流动性大幅下降。
意识到流动性危机的日本央行,去年12月成立了一个出借ETF的机构,向经纪商出借ETF资产,以帮助市场恢复流动性,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目前全球的资本市场都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这背后既有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也有情绪的影响,还夹杂着突发事件的冲击,面对这样的情况,各国的监管机构都有对应的措施:
澳大利亚联储直接宣布降息;日本央行则表示,将通过适当的市场操作和资产收购,确保资金供给充足和金融市场稳定;美联储、欧洲央行的表态都是跃跃欲试的感觉。
最近很多人天天盯着美股,被美股掌握了自己的情绪,其实我们也很关注外盘风险,但是我们并不关注单日的涨跌,这玩意真的太随机了,把猜涨跌的运气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但是我们确实有个海外市场风险观察的锚,这个锚就是日经。
原因非常简单,这个市场是主流机构投资者都在关注的市场,但是又没有美股那么优先,属于可剁可不剁,可搞可不搞的状态,这种状态才是好的情绪衡量,每次看到一大堆人跃跃欲试去抄美股,我就知道老美估计又稳了。
另外,这个市场的影响力又足够大,不管是经济的影响力还是流动性的影响力,盯住一个锚,就能更好地看清市场位置,在全球范围来看,日本是最脆弱的一环,关注度又不足,很容易成为风险爆发的点。
最后,虽然市场的走势无法预测,这个位置上本身是可上可下的,但是当日本央行这种吸了大量筹码的超级玩家,出于“稳定市场”的目的,选择买入更多的筹码,流动性可能进一步干涸,市场变得十分脆弱,这种情况经历过熔断的都有体会。风险,真的就被买出来了。
今年如果你很忧心全球市场完蛋,那就好好盯着日经吧。


多领红包,多点“在看”!明天中午12点有多少在看,明晚就发多少金额的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