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的数据究竟怎么了?

小组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发现。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1月至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9713.4亿元,同比增长14.7%。细心的小组又去找了去年的数据,发现2017年1至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846亿元。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数学老师教的,今年到去年的同比增长应该是49713.4/55846-1=-11.0%,而不是统计局说的14.7%啊

统计局连这么简单的计算都错了吗?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小组发现这其中自有乾坤。首先,我们看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数据是如何统计的。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年主营收入大于2000万的工业企业。

因为有了2000万这个门槛,所以被纳入这个规模以上企业样本库的企业每年都会发生变化。如果A企业由于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没有超过2000万,那么在2017年他就不会被纳入,如果他在201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了,那么A企业在2018年就会被纳入样本库。

所以回到上文所说的“同比增长”数据,他不是简单地把今年的利润总额和去年同时期的利润总额做比较,而是今年样本库的数据,和同一样本库上年的数据比较,才能得出“可比口径的增长率”。正如上图显示的,统计局的计算方法里,样本库是不变的,但是实际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在变化的原来统计局的数学是好的,只是计算方式的差异。但是这两个结果,可以给人不少启发:

01
幸存者偏差:今年收入达到2000万以上的企业,和去年未必是同一批,但是都是有一定气候的中大企业。这些中大型企业,2018年8月有37万家,而2017年8月的时候还有38万家,今年减少了6千多家。

一年来减少的这6千多家企业有可能是被市场淘汰了,也有可能是收入减少,退出了规模以上的队伍。从小组计算的-11%可以看出,这些中大型企业整体利润下滑比例很高。可以想象,小企业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整体工业企业的利润只会更难看,整个利润蛋糕变小了

所以如果用统计局这个14.7%的增速来评价整个工业的盈利能力,必定是高估的,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市场竞争下的幸存者,他们的利润增长不是因为整个蛋糕变大了,而是在整个蛋糕变小的情况下,侵占了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润

这其实说的是“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当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就会忽略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就像这里,用筛选出的中大型企业情况代替了全部企业,从而忽略了那些被淘汰掉的小企业的情况。

02
马太效应:在样本库中的这37万多家,他们的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7%,这些都是最后留存在这个市场的中大型参与者。在整体利润蛋糕变小的情况下,这些中大型企业的利润反而变得更大了。说明这个市场上马太效应还是很明显的。

经济学中有个词叫马太效应,指的就是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在很多行业中,是规模效应的体现。而通俗来讲就是赢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再看各个行业的表现,小组有了更多发现。

前三季度,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利润是增加的,7个行业是减少的。看起来行业很多,其实对整体利润增长的贡献主要是前面五个行业带来的,前五名利润增长占整体比例高达72%!

上图可见,这五个利润增长最猛的行业,都是上游原材料行业,这几年政策压缩供给带来价格暴涨,幸存下来的哪些中大型石化有色和钢厂,一下子翻身了,从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以下的过剩企业变成了暴利企业。

那上面这些上游行业,在过去几年利润增速如何?

小组发现,2015年以来利润改善最大的10类行业,以每年利润增长20%-30%的速度在飞速发展,而这些行业,并不是想象中的高科技行业,大多都是大家觉得前景堪忧的传统上游原材料行业:

这些行业的总利润从2015年的1.29万亿,经过2年的激增,到了2017年的2.14万亿。在整体利润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相当于2017年上游企业从中下游企业(主要是民企)手中抢走了8000多亿的利润。

这些年来,利润蛋糕没有做大,但是蛋糕的切法不一样了。 

为什么我们今年有这么多国企和民企之辩?因为在一些上游垄断行业中,国企占据大部分,民企所占据的份额很小;而民企更多地在一些中下游制造业领域发光发热。乘着供给侧的东风,上游盛,则国企盛;下游衰,则民企衰。蛋糕没有变大,瓜分蛋糕的难题就更加尖锐。

简单的统计数据里藏着经济的故事,不光是国是民的问题,也可能是上、中、下游的差别。所有的政策都是有连锁反应的,定向滴灌要求手术刀般的精准,而宏观调控想要打破矫枉必过正的怪圈,要走的路还很远。